江澤慧:加快城市森林建設 走生態化城市發展道路
2003-09-22 03:22:40 作者:江澤慧 來源:人民網 瀏覽次數:
2.推動了典型區域的城市森林建設規劃與實踐我國城市森林建設的規劃與實踐,既借鑒了國外城市森林發展的成功模式,也繼承了中國古典園林“師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髓。從長春第一個森林城的構建,到上海現代城市森林發展規劃與實施,體現了中國城市森林建設蓬勃興起的發展勢頭。
(1)長春市 長春市1989年正式實施“森林城”建設規劃,是我國首個將“森林城”確立為建設目標的城市。在全市的5個縣(市),開展了公共綠地、綠色長廊、風景林、農田防護林、村屯綠化、森林衛生城鎮等工程建設。
(2)上海市 上海市在制定城市森林發展規劃中,按照“林網化與水網化”的城市森林建設理念,提出了“三網、一區、多核”的上海城市森林發展布局。其中三網是指水系林網、道路林網和農田林網;一區是指在淀山湖、黃浦江上游及太浦河等支干流、佘山集中連片的重點生態建設區;多核是指在林網水網中構建達到一定規模、能構成森林環境的各種核心林地。上海市現代城市森林的科學規劃,為新世紀上海生態環境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條件。
(3)懷寧市 2002年,中國林科院與安徽農業大學以安徽省懷寧新縣城建設為契機,共同開展縣級城市森林建設規劃研究,對城區235平方公里的范圍進行了全面規劃,提出了一城、一湖、兩片、三網的總體布局。在城區以喬木可擁有量及城市森林覆蓋率來規劃綠地面積,強調溶解城市邊界、建設開放性的立體綠色空間,為我國縣級城市開展城市森林建設提供了范例。 江澤慧:加快城市森林建設 走生態化城市發展道路(下) 2003-09-14 10:28:26
三、我國城市森林建設的基本思路
新時期的我國城市森林建設,面臨著新的機遇,新的挑戰,這也要求我們圍繞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轉變觀念,明確思路,找準方向,加快城市森林的發展步伐。
近期完成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作為國家戰略,明確提出了新時期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即:“確定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為主體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建設以山川秀美的生態文明社會。”核心是生態建設、生態安全、生態文明。這一戰略思想,對推動我國城市森林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我國城市森林建設的基本思路是:堅持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突出生態建設、生態安全、生態文明的城市建設理念,以建設布局合理、功能完備、效益顯著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為重點,科學規劃,部門推動,政府實施,全民參與,加快城市森林建設,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城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下面我重點圍繞城市森林建設與城市生態建設、城市生態安全和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問題,談談我的初步思考和認識,并同在座的各位領導、專家一起探討。
(一)科學規劃城市森林,加快城市生態建設
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科學的城市森林布局,將進一步強化城市生態系統,推動城市生態建設。新時期我國的城市森林建設,任務艱巨,涉及面廣,綜合性強,需要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共同參與,把城市森林建設納入國家和城市發展規劃之中,確保城市森林健康、有序、快速發展。
城市森林的規劃,作為整個城市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應從國情、省情、市情的實際出發,與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并與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相融合,充分體現各自的特色。各級政府應組織相關部門和有關專家進行科學的論證,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可行性和歷史的延續性。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由各級人大以法定的形式,確保規劃的權威性和連續性。規劃一旦確定,就必須堅定不移地予以實施。
為進一步推動我國城市生態建設,在發展城市森林中,要針對我國城市發展和城市生態建設的特點,結合國內外城市森林建設的實踐經驗,應遵循4個原則,做好4個結合。
1. 應遵循的四個原則
(1)以人為本的原則。城市森林建設應倡導森林景觀與園林景觀的相互融合,以營建森林景觀為主,堅持生態效益優先,在追求生物多樣性最大的條件下,保障人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安全而舒適地生活。
(2)綜合效益最大化原則。在城市森林建設中,我們一方面要注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另一方面不能忽略城市森林建設對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提高土地使用價值,提供木材及果品,創造就業機會,增加城郊農民收入。在城市森林建設中,強調以生態效益為主,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有利于取得社會和公眾對城市森林建設的理解、支持和廣泛參與。
(3)規模化原則。充分發揮城市森林的生態效益,必須具有相應的數量規模。城市森林建設應面向整個城市地域,最大限度地利用時間與空間,大幅度增加城市“綠量”,營造一個城區內外一體、林水一體、分布均衡、結構合理、功能完備、效益兼顧的森林生態系統。
(4)科技先行原則。城市森林建設的對象復雜多樣,涉及城區、山區、濕地等不同自然條件下的樹種選育、森林培育、森林保護等方方面面的技術難題。因此,城市森林建設必須科技先行,攻克關鍵技術,以科技進步提高城市森林建設的質量和水平。
2. 在遵循四個原則的同時,還應做好四個結合
(1)城市森林與城市建設布局的結合。城市森林建設應與城市園林、城市水體、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互協調,融為一體,林園相映,林水相依,林路相聯, 注重林木植被與建筑物在空間上的多層次垂直立體配置,形成“城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總體格局。
(2)城市人工生態景觀與原生生態景觀的結合。在推動城鎮化進程中,應注意保護和利用原生森林植被和地形地貌的生態文化價值。在樹種選擇和植被配置時,應注意保護和利用原生森林植被、林草植被、古樹名木和原生地貌的自然生態價值,使城市森林和以林木為主體的植被群落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3)“林網化”與“水網化”的結合。城市森林建設要與城市水體保護和利用有機結合,一方面利用森林,涵養水源,凈化水質,吸收重金屬等污染物;另一方面利用水體,改善森林生長環境,提高整體生態功能。
(4)重點林業工程與城市森林建設的結合。城市林業建設要與國家正在實施的重點林業工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共同構筑國土生態安全體系的同時,充分發揮林業重點工程對城市生態環境的輻射作用。
需要引起重視的是,為推動最佳森林城市的建設和示范,建議有關部門相互協調,共同研究制定一個衡量城市森林建設水平的技術標準和指標體系,我想這些標準和指標在大的方面,應包含生態評價指標、經濟評價指標和社會評價指標等;在細化層面,應包括生物量指標、生物多樣性指標、森林價值指標、森林游憩指標、勞動就業指標等。通過這項工作,使城市森林建設逐步走向規范化、標準化、法制化軌道。
(二)完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保障城市生態安全
在現代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中,城市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城市安全包括了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及生態安全等,其中人們對生態安全的認識還比較模糊。長期以來,人們忽視了生態安全在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削弱生態安全,就意味著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承載能力下降,直接影響經濟發展能力和人民生活質量。
目前,我國的城市生態安全狀況令人堪憂。從有關部門的調查結果看,我國空氣質量滿足國家二、三級和超過三級標準的城市比例各占1/3;90%以上的城市水源污染,50%以上的城鎮水源不符合飲用標準;40%左右的城市居民生活在高噪聲的污染之中;酸雨污染面積在不斷擴大,有的城市酸雨出現的頻率達到90%以上,成為世界酸雨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一些城市的森林覆蓋率或林木覆蓋率還比較低,加之城市發展中不注重森林保護與恢復,森林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沙塵暴、水土流失和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威脅著城市的生態安全。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森林也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城市生態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建設,作為保障城市生態安全的關鍵,應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1)加強城市防護林體系建設。要通過城市綠化隔離帶、綠色通道、水源涵養林、農田林網和海岸、河流防護林等城市防護林的建設,固碳釋氧,滯塵降噪,防風防沙,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緩解熱島效應。
(2)加強城市天然林保護。要進一步加強一些城市的城市轄區和城市周邊地區的天然林及原生植被的保護,封山育林,禁伐限伐,加強保育使天然林的生態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3)加強城市林地保護。在城市建設中,要嚴格執行《森林法》、《土地法》等有關法律法規,有效解決城市林地的流轉和不合理開發利用問題。并在城市規劃的指導下,盡可能擴大城市綠地和林地。
(4)加強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生態系統是物種組成最為豐富的城市生態系統,能夠提供多種生境類型,成為城市鳥類、獸類和各種昆蟲的棲息地。歐美等發達國家一直十分重視城鎮綠化的自然化和生態化。為此,在城鎮綠化中要注重喬灌草的合理配置,發展森林綠地,通過森林植被結構的多樣性,保護和提高城鎮生物多樣性。
(三)弘揚森林文化,建設城市生態文明
森林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內容,城市森林文化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森林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其獨特的形體美、色彩美、音韻美、結構美,對人們的審美意識、道德情操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豐富了城市的人文內涵。大力弘揚城市森林文化,通過發展城市森林美學、園林文化、森林旅游文化、花文化和竹文化等,使城市森林文化更加多姿多彩,使城市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
1. 大力發展城市園林文化
城市園林同森林及森林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長期的發展過程當中,中國園林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流派,濃縮和體現了森林的自然景觀是共同的特點。南方以“秀”取勝,如蘇州園林、揚州園林、杭州園林等;北方以“雄”著稱,如北京皇家園林;而地處江淮的揚派、徽派園林,則以“秀”與“雄”兩者兼得而聞名于世。在城市建成區內保護古典園林,開辟現代園林,盡可能增加林木的覆蓋率,特別是設置大面積草坪綠地時,不可忽視配置樹木綠蔭,無論從建園造景的視覺效果,還是從增加城市綠景生態效果,都是十分有益的。
2. 大力發展森林旅游文化
城市人民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走進森林,回歸自然,已成為人們所追求的生活時尚。近年來,城市郊區森林公園建設欣欣向榮,森林旅游得到不斷發展。人們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走進大自然,享受森林之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生理、心理、保健和精神等方面的需求。現代城市興起了森林野營、森林療養、森林狩獵、森林旅游等活動,對人們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增強體魄、豐富生活所起的作用就更加顯而易見,森林旅游因而被譽為最有生命力的“綠色朝陽產業”。
3. 大力發展城市花文化
從古到今,從東方到西方,花已經成為城市居民親密無間的伴侶,溶入了生活,溶入了文化。人類對花木最早的價值取向是觀賞性,逐步發展到以花擬人、以花喻事、以花寄情。中華花文化植根于森林文化之中,源于自然,美在自然。千百年來,人們栽花、賞花、愛花、詠花、繪花、寫花,孕育出了萬紫千紅、豐富多彩的花文化。今天,我們對于花文化基本內涵的理解,已經超越了花自身所固有的觀賞價值,而是追求人花相融、心物相通的境界。弘揚花文化傳統,賦予花文化以時代精神,是新時期城市森林文化的重要內容。
4. 大力發展城市竹文化
竹文化是森林文化中獨樹一幟的一個重要分支。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竹子與華夏兒女結下了不解之緣。千百年來,人們種竹、賞竹、用竹、愛竹、畫竹、詠竹,借竹寓意,以竹抒情,留下了許多以竹為題的詩詞丹青。體現在竹文化中的竹子,沉淀著中華民族情感、觀念、思維和理想等深厚的文化底蘊。隨著竹文化的發展,竹工藝、竹食品、竹建筑、竹服飾、竹器物、竹文房、竹工具、竹樂器、竹園林、竹盆景等等,凝聚和薈萃了多彩多姿的文化藝術精品,點綴了城市景觀,豐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同志們,加快城市森林建設步伐,走生態城市的發展道路,使我國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快城鎮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我深信,經過林業、城建、園林等部門的共同努力,一定能使我們的城市天更藍、水更清、城更綠!
(1)長春市 長春市1989年正式實施“森林城”建設規劃,是我國首個將“森林城”確立為建設目標的城市。在全市的5個縣(市),開展了公共綠地、綠色長廊、風景林、農田防護林、村屯綠化、森林衛生城鎮等工程建設。
(2)上海市 上海市在制定城市森林發展規劃中,按照“林網化與水網化”的城市森林建設理念,提出了“三網、一區、多核”的上海城市森林發展布局。其中三網是指水系林網、道路林網和農田林網;一區是指在淀山湖、黃浦江上游及太浦河等支干流、佘山集中連片的重點生態建設區;多核是指在林網水網中構建達到一定規模、能構成森林環境的各種核心林地。上海市現代城市森林的科學規劃,為新世紀上海生態環境建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條件。
(3)懷寧市 2002年,中國林科院與安徽農業大學以安徽省懷寧新縣城建設為契機,共同開展縣級城市森林建設規劃研究,對城區235平方公里的范圍進行了全面規劃,提出了一城、一湖、兩片、三網的總體布局。在城區以喬木可擁有量及城市森林覆蓋率來規劃綠地面積,強調溶解城市邊界、建設開放性的立體綠色空間,為我國縣級城市開展城市森林建設提供了范例。 江澤慧:加快城市森林建設 走生態化城市發展道路(下) 2003-09-14 10:28:26
三、我國城市森林建設的基本思路
新時期的我國城市森林建設,面臨著新的機遇,新的挑戰,這也要求我們圍繞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轉變觀念,明確思路,找準方向,加快城市森林的發展步伐。
近期完成的“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作為國家戰略,明確提出了新時期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即:“確定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為主體的國土生態安全體系,建設以山川秀美的生態文明社會。”核心是生態建設、生態安全、生態文明。這一戰略思想,對推動我國城市森林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我國城市森林建設的基本思路是:堅持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原則,突出生態建設、生態安全、生態文明的城市建設理念,以建設布局合理、功能完備、效益顯著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為重點,科學規劃,部門推動,政府實施,全民參與,加快城市森林建設,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城市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下面我重點圍繞城市森林建設與城市生態建設、城市生態安全和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問題,談談我的初步思考和認識,并同在座的各位領導、專家一起探討。
(一)科學規劃城市森林,加快城市生態建設
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科學的城市森林布局,將進一步強化城市生態系統,推動城市生態建設。新時期我國的城市森林建設,任務艱巨,涉及面廣,綜合性強,需要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共同參與,把城市森林建設納入國家和城市發展規劃之中,確保城市森林健康、有序、快速發展。
城市森林的規劃,作為整個城市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應從國情、省情、市情的實際出發,與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并與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相融合,充分體現各自的特色。各級政府應組織相關部門和有關專家進行科學的論證,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可行性和歷史的延續性。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由各級人大以法定的形式,確保規劃的權威性和連續性。規劃一旦確定,就必須堅定不移地予以實施。
為進一步推動我國城市生態建設,在發展城市森林中,要針對我國城市發展和城市生態建設的特點,結合國內外城市森林建設的實踐經驗,應遵循4個原則,做好4個結合。
1. 應遵循的四個原則
(1)以人為本的原則。城市森林建設應倡導森林景觀與園林景觀的相互融合,以營建森林景觀為主,堅持生態效益優先,在追求生物多樣性最大的條件下,保障人們在良好的生態環境中安全而舒適地生活。
(2)綜合效益最大化原則。在城市森林建設中,我們一方面要注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另一方面不能忽略城市森林建設對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提高土地使用價值,提供木材及果品,創造就業機會,增加城郊農民收入。在城市森林建設中,強調以生態效益為主,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綜合效益最大化,有利于取得社會和公眾對城市森林建設的理解、支持和廣泛參與。
(3)規模化原則。充分發揮城市森林的生態效益,必須具有相應的數量規模。城市森林建設應面向整個城市地域,最大限度地利用時間與空間,大幅度增加城市“綠量”,營造一個城區內外一體、林水一體、分布均衡、結構合理、功能完備、效益兼顧的森林生態系統。
(4)科技先行原則。城市森林建設的對象復雜多樣,涉及城區、山區、濕地等不同自然條件下的樹種選育、森林培育、森林保護等方方面面的技術難題。因此,城市森林建設必須科技先行,攻克關鍵技術,以科技進步提高城市森林建設的質量和水平。
2. 在遵循四個原則的同時,還應做好四個結合
(1)城市森林與城市建設布局的結合。城市森林建設應與城市園林、城市水體、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互協調,融為一體,林園相映,林水相依,林路相聯, 注重林木植被與建筑物在空間上的多層次垂直立體配置,形成“城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總體格局。
(2)城市人工生態景觀與原生生態景觀的結合。在推動城鎮化進程中,應注意保護和利用原生森林植被和地形地貌的生態文化價值。在樹種選擇和植被配置時,應注意保護和利用原生森林植被、林草植被、古樹名木和原生地貌的自然生態價值,使城市森林和以林木為主體的植被群落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3)“林網化”與“水網化”的結合。城市森林建設要與城市水體保護和利用有機結合,一方面利用森林,涵養水源,凈化水質,吸收重金屬等污染物;另一方面利用水體,改善森林生長環境,提高整體生態功能。
(4)重點林業工程與城市森林建設的結合。城市林業建設要與國家正在實施的重點林業工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共同構筑國土生態安全體系的同時,充分發揮林業重點工程對城市生態環境的輻射作用。
需要引起重視的是,為推動最佳森林城市的建設和示范,建議有關部門相互協調,共同研究制定一個衡量城市森林建設水平的技術標準和指標體系,我想這些標準和指標在大的方面,應包含生態評價指標、經濟評價指標和社會評價指標等;在細化層面,應包括生物量指標、生物多樣性指標、森林價值指標、森林游憩指標、勞動就業指標等。通過這項工作,使城市森林建設逐步走向規范化、標準化、法制化軌道。
(二)完善城市森林生態系統,保障城市生態安全
在現代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中,城市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城市安全包括了政治安全、經濟安全及生態安全等,其中人們對生態安全的認識還比較模糊。長期以來,人們忽視了生態安全在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削弱生態安全,就意味著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承載能力下降,直接影響經濟發展能力和人民生活質量。
目前,我國的城市生態安全狀況令人堪憂。從有關部門的調查結果看,我國空氣質量滿足國家二、三級和超過三級標準的城市比例各占1/3;90%以上的城市水源污染,50%以上的城鎮水源不符合飲用標準;40%左右的城市居民生活在高噪聲的污染之中;酸雨污染面積在不斷擴大,有的城市酸雨出現的頻率達到90%以上,成為世界酸雨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一些城市的森林覆蓋率或林木覆蓋率還比較低,加之城市發展中不注重森林保護與恢復,森林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喪失,沙塵暴、水土流失和水資源短缺等問題,威脅著城市的生態安全。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森林也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城市生態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城市森林生態系統建設,作為保障城市生態安全的關鍵,應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1)加強城市防護林體系建設。要通過城市綠化隔離帶、綠色通道、水源涵養林、農田林網和海岸、河流防護林等城市防護林的建設,固碳釋氧,滯塵降噪,防風防沙,涵養水源,凈化水質,緩解熱島效應。
(2)加強城市天然林保護。要進一步加強一些城市的城市轄區和城市周邊地區的天然林及原生植被的保護,封山育林,禁伐限伐,加強保育使天然林的生態功能得到充分發揮。
(3)加強城市林地保護。在城市建設中,要嚴格執行《森林法》、《土地法》等有關法律法規,有效解決城市林地的流轉和不合理開發利用問題。并在城市規劃的指導下,盡可能擴大城市綠地和林地。
(4)加強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生態系統是物種組成最為豐富的城市生態系統,能夠提供多種生境類型,成為城市鳥類、獸類和各種昆蟲的棲息地。歐美等發達國家一直十分重視城鎮綠化的自然化和生態化。為此,在城鎮綠化中要注重喬灌草的合理配置,發展森林綠地,通過森林植被結構的多樣性,保護和提高城鎮生物多樣性。
(三)弘揚森林文化,建設城市生態文明
森林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內容,城市森林文化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森林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其獨特的形體美、色彩美、音韻美、結構美,對人們的審美意識、道德情操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豐富了城市的人文內涵。大力弘揚城市森林文化,通過發展城市森林美學、園林文化、森林旅游文化、花文化和竹文化等,使城市森林文化更加多姿多彩,使城市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
1. 大力發展城市園林文化
城市園林同森林及森林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長期的發展過程當中,中國園林形成了不同的風格和流派,濃縮和體現了森林的自然景觀是共同的特點。南方以“秀”取勝,如蘇州園林、揚州園林、杭州園林等;北方以“雄”著稱,如北京皇家園林;而地處江淮的揚派、徽派園林,則以“秀”與“雄”兩者兼得而聞名于世。在城市建成區內保護古典園林,開辟現代園林,盡可能增加林木的覆蓋率,特別是設置大面積草坪綠地時,不可忽視配置樹木綠蔭,無論從建園造景的視覺效果,還是從增加城市綠景生態效果,都是十分有益的。
2. 大力發展森林旅游文化
城市人民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走進森林,回歸自然,已成為人們所追求的生活時尚。近年來,城市郊區森林公園建設欣欣向榮,森林旅游得到不斷發展。人們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走進大自然,享受森林之美,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生理、心理、保健和精神等方面的需求。現代城市興起了森林野營、森林療養、森林狩獵、森林旅游等活動,對人們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增強體魄、豐富生活所起的作用就更加顯而易見,森林旅游因而被譽為最有生命力的“綠色朝陽產業”。
3. 大力發展城市花文化
從古到今,從東方到西方,花已經成為城市居民親密無間的伴侶,溶入了生活,溶入了文化。人類對花木最早的價值取向是觀賞性,逐步發展到以花擬人、以花喻事、以花寄情。中華花文化植根于森林文化之中,源于自然,美在自然。千百年來,人們栽花、賞花、愛花、詠花、繪花、寫花,孕育出了萬紫千紅、豐富多彩的花文化。今天,我們對于花文化基本內涵的理解,已經超越了花自身所固有的觀賞價值,而是追求人花相融、心物相通的境界。弘揚花文化傳統,賦予花文化以時代精神,是新時期城市森林文化的重要內容。
4. 大力發展城市竹文化
竹文化是森林文化中獨樹一幟的一個重要分支。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竹子與華夏兒女結下了不解之緣。千百年來,人們種竹、賞竹、用竹、愛竹、畫竹、詠竹,借竹寓意,以竹抒情,留下了許多以竹為題的詩詞丹青。體現在竹文化中的竹子,沉淀著中華民族情感、觀念、思維和理想等深厚的文化底蘊。隨著竹文化的發展,竹工藝、竹食品、竹建筑、竹服飾、竹器物、竹文房、竹工具、竹樂器、竹園林、竹盆景等等,凝聚和薈萃了多彩多姿的文化藝術精品,點綴了城市景觀,豐富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同志們,加快城市森林建設步伐,走生態城市的發展道路,使我國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加快城鎮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我深信,經過林業、城建、園林等部門的共同努力,一定能使我們的城市天更藍、水更清、城更綠!
編輯:jojo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遼寧沈陽:世界最大泵道公園開園
沈陽國際泵道公園總投資約1億元,總占地面積4.58萬平方米,其中核心泵道場地面積約8000平方米,共設置平地練習區、入門波浪道、小型初級道、大型初級道、標準泵道、騰躍道、自由式場地、碗池共9個賽道【詳細】
京城最大綠肺溫榆河公園18條道路“瘦身曲化”
在京城最大“綠肺”——溫榆河公園,18條市政道路眼下正開展設計建設。近日,由北京城市規劃院、園林古建院、市水利設計院、弘都院、林業大學等專業團隊組建的規劃技術工作營,已經完成了【詳細】
《杭州市濕地保護條例》施行
《杭州市濕地保護條例》今年5月1日起施行。浙江省杭州市近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杭州市濕地保護條例》制定實施的有關情況,提出將扎實推進濕地保護和修復,全力推進國際濕地城市創建【詳細】
同濟大學風景園林專業女生留學歸來后當廚師
有人問小迪,985畢業做廚師不會感覺虧了嗎?小迪說“標簽也許可以帶給人暫時的光環,但它不該定義你。”小迪說她喜歡做料理,因為看到吃了自己做的食物感到幸福的食客會覺得很幸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