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國政協副主席李蒙為團長的全國政協“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專題調研活動7日在青海首府西寧正式啟動。調研組一行將就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進展情況、當地農牧民生產生活情況等進行為期一周的考察。
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鷹介紹,通過近年來退牧還草、生態移民等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項目的實施,三江源地區天然草場的壓力已得到有效減輕,草場植被覆蓋率和草地生產能力開始恢復和提高,草地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杜鷹說,2006年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項目區內的鮮草產量為每公頃5518公斤,與非項目區每公頃4236公斤的鮮草產量相比,每公頃多產1200余公斤。此外,三江源地區圍欄禁牧草場內草地植被覆蓋率已達90.4%,比圍欄外81.25%的覆蓋率增加了9.15個百分點。
“通過封山育林、黑土灘治理、鼠害防治等項目建設的整體推進,三江源林草植被水源涵養能力也在逐步增強,草原鼠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杜鷹表示,在高原上進行如此大規模、寬領域、多項目的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在我國歷史上還前所未有,正是通過生態監測、技術培訓等項目的實施,為這一龐大的生態工程提供了有力的科技保障。
杜鷹表示,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將繼續加大科技支撐力度,不斷研究、推廣各種行之有效的生態治理措施和治理模式,確保工程建設質量。
被譽為“中華水塔”的三江源區,地處青藏高原腹地,是長江、黃河及瀾滄江的源頭,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我國于2003年開始開展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建設,旨在緩解三江源地區生態不斷惡化的趨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kstxi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