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糧倉”宜良??種植花卉 農民走上致富路
在花卉基地里打工的村民們成了每天按時上下班的打工族
5月15日,宜良縣匡遠鎮永新村村民朱良吃罷早飯后,與五、六位“同事”一起來到老昆石公路旁的花卉種植基地,開始了他們一天的忙碌。據悉,永新村現在有1500多農民靠這一行增收致富。去年5月的花街節上,宜良縣委書記郭子貞曾提出,5年內把宜良打造成“云南花城”。如今,走進宜良,細心人會發現,公路兩側的土地都變成了花園苗圃,農民變成了花工。素有“滇中糧倉”之稱的宜良正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發展規模化花卉種植,使土地有了更大的升值空間,讓農民有了更大的致富奔頭。
按時上下班的農民
一片片紅艷艷的三角梅耀眼奪目,一棵棵垂柳冒出了綠油油的新芽,一座座嶄新的鮮花大棚鋪天蓋地……從宜良縣城往老昆石公路、宜馬公路行駛10公里,就會被花的海洋包圍著、被樹的綠蔭滋潤著。
在花卉基地里,記者見到了正在干活的小劉夫婦。小劉和村里的其他村民一樣,原有的土地都流轉出去了,自己則到基地里打工,當起了農民工人。小劉對現在的日子很是滿足:“家里一共有3畝土地,全轉出去了。每畝租金1800元,一年就有5400元。同時,我們夫妻又都在基地干活,每天各有二、三十元收入。一年加起來,全部收入就有2萬多元。要說以前,除去人工、肥料、種子等等成本,一畝地累死累活也只有300元。現在的收入與以前相比,增加了七八倍。”而最讓小劉滿意的是,現在上下班有規律,生活也很安逸。
永新村黨支部書記張建忠告訴記者,永新村委會有2672戶7195人,村里流轉了近3000畝土地。像小劉夫婦一樣在本村花卉基地或苗圃基地里務工的,約有1500人。“大家收入高了,為小事爭吵的也少了,村干部的工作都好干多了。”
種花能賺更多的錢
“剛開始我很不情愿,‘滇中糧倉’與花卉培植似乎大相徑庭。現實我改變了看法,到這里來投資的老板這么多,宜良縣實現‘云南花城’的夢越來越近了。”昆明同馨花卉有限公司總經理李仁海如是說。
2003年,昆明同馨花卉有限公司落戶永新,租地1000余畝,搭建大棚專門種植非洲菊、康乃馨等鮮切花。該公司生產的鮮切花產量高、質量好,遠銷海內外。幾年來,實現了公司、農戶雙贏。“我在永新賺了錢,就該對他們有所回報。”李仁海說,村上凡遇到大小事情,他都會慷慨解囊,如捐資助學、敬老活動、新農村建設等。昆明同馨花卉有限公司生產的鮮切花因適應市場需求,產品銷售勢頭良好。公司發財了,在公司打工的租地農民也跟著沾光,實現了“你發財,我發展”的目標。
永新村委會地處城郊,交通便利。早在1995年,村干部就嘗試著調整產業結構,大膽出租宜馬公路沿線的部分土地,引進企業種植花卉苗木,開設農家樂。經濟效益促進了村民思想觀念的轉變,村民們由干部引導,變為主動要求對土地進行流傳承包。10余年來,先后引進昆明同馨花卉有限公司、上海非常景觀有限公司等省內外客商,及周邊鄉鎮、本村花卉經營戶共196戶。
本土村民學當老板
“我們不可能永遠都只出租土地,靠打工獲得收益。我們也要學學那些租地的種植大戶。現在,許多村民都在‘偷師學藝’,爭取自己早日也成為種花大戶。”永新苗圃的負責人朱良說。
2006年,朱良從一個在本村花卉基地打工的農民,變成了花卉種植戶。他在自己的4.4畝責任田周圍,又承包了2.6畝土地,建成一個占地7畝的“永新苗圃”。“雖然務工有了不錯的收益,但是,我們的意識也在種花中發生了改變。自己也要做大,要當大戶。”朱良說,他培植的花卉大多數都是宜良縣本土的特色花卉,主要有葉子花、圣蕨和鴨掌木等。
編輯:songgao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