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竹又名雷公竹、早竹、早園竹等,為剛竹屬禾本科竹亞科竹種。在所有的竹筍品種中最早出筍且筍味鮮美,是浙江省知名的多年生蔬菜。可制作筍片、筍干、罐頭等食用品種。雷竹筍含蛋白質2.74%、脂肪0.52%、糖3.54%,經常食用竹筍,對人體有助消化、抗皮瘍、抗疾病、抗便秘等功效,并對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管硬化有一定的食療作用。富含18種人體需要的氨基酸,其中酪氨酸有抑制癌細胞擴散的作用,對糖尿病有很好的輔治作用。為開發利用雷竹筍這一寶貴植物資源,筆者于2002年開始進行了雷竹引種工作研究,地點設在連云港市錦屏鎮桃花村、崗咀村,位于錦屏山腳下南坡。現將引種栽培技術報道如下。
1 形態特征
雷竹地下莖屬單軸型,竹桿散生,分枝二叉。桿高6-10米。胸徑4-8厘米,節間長15-25厘米。桿籜光滑無毛,有較密的褐斑,無籜耳及遂毛,籜舌中度發達,兩側下延,葉反轉皺折。雷竹新桿節下有一圈白粉環,近節下縮小變細,中部腫脹變粗,這種現象在培育好的竹林中較明顯。雷竹每小枝2-6葉,多達9-10葉。葉鞘無毛,鞘口初被肩毛,后脫落或殘存,葉片帶狀披針形。
2 分布及生態習性
2.1分布
雷竹為剛竹屬散生類竹種,我國長江以南至南嶺以北地區是散生竹類的中心分布區,現主要分布在浙江、江西等地,從氣候條件來說,一般都適宜散生竹類的生長。主要分布在山區、半山區及部分平原的荒灘、緩坡。適應范圍廣。海拔2500米以下的丘陵緩坡均適宜栽培,而且一年種竹,永續利用。在蘇北連云港引種栽培,生長發育表現良好。
2.2 生態習性
2.2.1 雷竹性文雅,質脆弱,喜肥沃,怕積水,鞭細根少。
2.2.2 3月初開始出筍,4月底結束,5月份新竹生長,抽枝展葉,6月份開始地下鞭生長,8月開始筍芽分化,10?11月有部分秋筍出土。
2.2.3 雷竹以1年為一個周期,連年出筍。
2.2.4 生長適宜平均溫度15.3℃、年降水量1400毫米的地區,生長良好。
2.2.5 出筍期與筍芽分化期要求有充足的雨水,較耐寒,雷竹能耐-13.1℃的低溫,但大雪往往對雷竹造成很大的危害。主要是雷竹竹桿壁薄性脆,易遭雪壓折斷。
2.2.6 雷竹對土壤要求為疏松的沙質壤土,喜濕潤肥沃、土層深厚、土質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pH值微酸至中性,普通紅壤與黃壤也適宜栽培。雷竹要求純林栽培,集約經營,還宜與其它竹類混栽。疏松的沙質壤土適宜雷竹的生長。
在連云港,3月中旬開始出筍,4月-5月初結束,5月份新竹生長,抽枝展葉,6月份開始地下鞭生長,8月開始筍芽分化。由于雷竹沒有種子,所以雷竹栽培一般采用移母竹或鞭節育苗。但發展成高產竹筍林,鞭節育苗速度慢,不經濟,所以在生產中通常采用移母竹栽培。
3 引種栽培技術
3.1 栽培地選擇及整地
雷竹栽培地最好選擇在海拔250m以下,背風向陽,光照充足的東南坡、南坡。以5~15度的低丘緩坡地為好,坡位以下坡為好,有充足的水源和交通便利的地方更為適宜。栽植土壤深度要求50cm以上,pH為4.5~7.0,以微酸性或中性土壤為宜,地下水位以在1m以下為宜,土地貧瘠淺薄,石礫過多,或土壤過于粘重、透氣性能差等對雷竹生長不利,一般不宜發展雷竹。整地時,一般采用全墾整地,深度30厘米左右,要清除地中的樹蔸、石頭等。每隔8米開一條深、寬30厘米的排水溝。然后挖好窩,可挖成長100厘米,寬80厘米,深35厘米。長邊與等高線平行,窩底要挖平。每畝挖窩60-80個。
3.2 栽植技術
3.2.1母竹的選擇 以選當年粗壯母竹、胸圍8?15厘米,無病蟲害的健壯竹作移栽母竹為佳。
3.2.2 保護竹鞭 要求母竹帶足原土8?10公斤,用稻草包扎竹株原土,不要抖落,搬運時要小心輕放,以免碰傷筍奶芽。為了減少水分消耗,還要鋸掉母竹頂梢130厘米以上。
3.2.3 定植 雷竹一年四季都可栽植,秋冬9一11月和早春2月是最佳季節。密度一般每公頃750一1200株。栽植時按竹鞭的走向挖掘,挖好定植穴,要將母竹按原方向放入穴內。因為雷竹有移地也擇向萌芽生長的習性,如果搞錯走向會引起只成活難長筍的結果。
3.2.4 施肥 每穴施充分腐熟的農家廄肥10-20公斤,廄肥和土拌勻,回填穴內。竹園四周要開深溝,以利排水防澇。
3.2.5 培土防漬 母竹落穴后,填充垃圾肥和培墊表土或新土,分層踏實,并將根蔸部表土培成饅頭狀,以防積水爛根。
3.2.6 防寒防漬 冬天寒冷,母竹要栽40厘米,使土溫保持15℃以上。表土覆蓋雜草,并設立支架和綁樁,防止搖晃影響成活率。
4 引種管理技術
4.1 11月栽植后,12月上旬 要進行竹葉覆蓋。在覆蓋前,每畝澆水5000公斤以上,澆透林地,每畝施尿素60公斤,然后覆蓋竹葉,厚30厘米。在缺少竹葉的地方可用雜草、稻草、谷殼、麥殼、油菜等進行覆蓋。一定要使林地保溫、增溫、提早出筍,但效果以竹葉最好。
4.2 根據雷竹周年具有長鞭期、筍芽分化期、孕筍期和長筍期4個生長期的特點,進行科學施肥,促進竹筍的生長。筍園施肥一般每年4次,施肥量隨立竹量的增多,逐年適當增加。第一次3月施催筍肥,促進竹筍多長、長肥。每公頃施復合化肥150kg,或每叢竹施入糞尿5一10kg。竹林郁閉前化肥采用穴施。郁閉后,化肥采用溝施,溝間距0.5m,深10cm,施后覆土,人糞尿沖水2一4倍,澆蔸施肥;第二次6月,施長鞭肥,促使母竹多發鞭、發壯芽,每公頃施復合化肥225kg,或每叢竹施人糞尿5一10kg,方法同第一次;第三次9月,施催芽肥,使竹鞭多發筍芽、發壯芽,施肥量與方法同第二次;最后一次11一12月,施孕筍肥,每公頃施菜枯餅3000kg,或農家肥15000一30000kg。
4.3 病蟲害防治 雷竹的主要病蟲害有蚜蟲、蚧殼蟲、竹螟和煤污病。蚜蟲可用10%蚍從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噴殺;蚧殼蟲可用人工抹殺或在幼蚧期用40%滅幼脲乳劑1000倍液噴殺;竹螟可采取赤眼蜂進行生物防治或40%氯氰菊酯2000倍液噴霧。只要上述3種蟲害控制在防治指標范圍內,煤污病就得到了有效控制。
5 及時挖筍
5.1 合理留養 在留養新竹時,應改變以往傳統種植后前兩年“只留養不挖筍”的傳統留養方式,應根據留養新竹與原母竹之間距離來判斷是否留養新竹。
5.2 具體方法 種植后第二年所留養新竹必須離原母竹之間距離在60厘米以上,來自同一條竹鞭的新竹與新竹之間距離也必須在60厘米以上,留養新竹與母竹之間的比例控制在2:1左右;第三年所留養新竹必須離原母竹之間距離在100厘米以上,來自同一條竹鞭的新竹與新竹之間距離也必須在100厘米以上,留養新竹與母竹之間比例控制在1.5株左右,以確保留養新竹的均勻性。在留養新竹時應選擇壯筍、大筍留養,確保新竹的質量。確定留養新竹后,其余雷筍不論其出筍遲早、大小均應及時掘去,以防養分消耗,同時也可得到良好的經濟效益。
雷竹筍現已成為雷竹產區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經濟來源。目前,一個全球性的“食筍熱”方興未艾,鹽漬筍、清水筍、筍干、筍罐頭、筍凈菜等系列產品,成了世界食品市場的搶手貨。據資料介紹,近年全球食用筍消費每年以15%的速度遞增,國際市場價格年平均上漲4.1%。專家預測,食用筍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都是國內外市場的緊俏食品。同時也為蘇北地區填補了竹筍的空白。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kstxi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