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大型場館要和“鳥巢”媲美什么?
據8月31日報載,剛剛落成的北京順義花博會主展館“鋼管構架堪比‘鳥巢’”。乍一看,仿佛又是后奧運時代“泛鳥巢化”的跟風作品,認真閱讀報道后發現,該建筑鋼管結構可以收集雨水循環利用、灌溉花卉,展館可拆可合可移動,確實深契環保和科學的主題。在為數眾多的“媲美‘鳥巢’”、“比肩‘鳥巢’”的在建場館中,花博會展館做了一個正面示范。
仿生設計、內無支撐、曲線型鋼管結構、容器狀外形??這是“鳥巢”。雖然全鋼結構早就成為大跨度、廣空間的大型場館建設的首選,但這個建筑理念在中國民眾中的普及卻是由“鳥巢”完成的。和其他奧運標志物一樣,“鳥巢”帶來了一陣風潮,若干在奧運之后破土的運動場、展覽館、地標建筑都有意無意地在設計上“借鑒”它,在宣傳上與它“攀親”,仿制的現象時有出現。如果“鳥巢”是一個現代場館的標桿,后起建筑到底要和它媲美什么?
首先,要在建設成本和維護成本上“媲美”。很多地方有這樣的認識誤區:“鳥巢”是大手筆,建成同類建筑很給城市“長面子”。殊不知與“鳥巢”比投資、競奢華恰恰違背了這座標桿建筑的價值取向。全鋼結構適合支撐大跨度場地、方便進行局部調整,但建設費用和維護費用都不可小覷。因而,節省鋼材用量、減少受損幾率是這類建筑設計面臨的共同課題。如果后起場館不能在這方面下更大力氣、做更多探索,那不能算是向“鳥巢”致敬,只能算跟著“鳥巢”起哄。
其次,要在環保和節能上“媲美”。某地某場館“單項技術領先‘鳥巢’”、“施工難度甚于‘鳥巢’”的報道屢屢見諸報端,技術領先、難度更大的目的或效果卻少有提及。要么更加節省成本和能源,要么更加契合環保和可持續的原則,兩者至少居其一,技術領先才有意義。在這方面,可以看看花博會的例子,鋼管結構除了發揮一般性的穩定功用外,還負責收集雨水、循環用水,用得恰到好處。“有的放矢”地使用鋼結構,才能豐富建筑自身的價值。
再次,要在場館的持續使用能力上“媲美”。建筑不是單個藝術品,它的美要體現在城市整體風貌中。場館建設若能與城區改造相結合、若能成為城市開發的助力,無疑是一件雙贏的美事。同樣,建筑也不是方便筷和一次性飯盒,為一次重大活動而建設的場館尤其要慎重考慮其長久功用,選址、規劃和設計都要自覺服從持續使用的要求。后奧運時代,“鳥巢”在相關問題上的優勢和尷尬,可作為在建場館的鏡鑒。
“鳥巢”的成功之處,是達到了建筑功用與美學的統一。在經歷了2008年的中國公眾眼里,它甚至已經超出了“物”的范疇,而成為一桿精神覘標。因此僅仿制一個全鋼結構、一個容器性外觀,無法得其精髓,實不足道。在建筑精神上與“鳥巢”媲美,大概是所有設計者都應考慮的更深層問題。不過,涉及到人文性,那就功夫在詩外了。
編輯:roy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