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園?第七屆園博會展園設計方案

重慶展園效果圖
重慶展園
一、設計原則
●以人為本,促進互動;
●生態優先,和諧發展。
二、設計理念
●時空交融,寓教于樂
每個城市都有輝煌燦爛的歷史,也都有魅力四射的今天。通過歷史的背景,承載現代的文明,用時空交融的蒙太奇手法,最大限度地激發人們的聯想,使游客在游玩的同時享受文化的熏陶。
●抽取符號,小中見大
提取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加以抽象,形成對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的高度概括,推而廣之達成對該城市的整體印象。這種元素應是一種方便記憶的符號,是一系列事物的輪廓或剪影,從而小中見大,使游客形成深刻的記憶。
三、設計主題
重慶市是長江上游的第一大城市,是長江三峽的起點城市,她同時也是一個依山傍水、城市壯麗的歷史文化名城?!吧街杏谐?,城在山中,山水相依。” 這一獨具特色的山地生態景觀,使其在中國各大城市中獨領風騷。兩江環繞,山水互映,精致恰似盆景的“山城”是人們對于重慶市的最直接印象。
因此,通過對城市歷史文明和現代文明的抽象,詩意化地展現“山、水、城”三位一體的城市美景,構成了設計的主題??“寫意重慶”。
四、設計手法
● 強調山勢,步移景異
通過對微地形的土石方處理,使基地三維化、立體化,進一步強化“山”的概念,同時采用梯道、城門和植物掩映的微縮山體,來表達“山城”錯落的空間模式。內部道路的設計采用彎曲小徑的形式,豎向上引進高差,強調爬坡上坎和峰回路轉的感覺,同時空間劃分收放有致,并在各個視線節點的位置上布置標志性景觀小品,從而造成曲徑通幽、步移景異的效果,完善了景觀序列。
●四維互動
山地高差的引入使得游客有了除單一平面游覽以外多種選擇的可能,通過有目的地將平面活動引向三維空間,強調了空間體驗的新奇性和趣味性,游客互為景觀,視線隨時交流,增進了“人景互動”和“人人互動”。
同時,以三峽文化為雄渾的歷史背景,用一系列城市文化遺產來襯托多彩的現代都市文明,從而以游客的自發活動,促使了人、空間和時間的四維互動。
五、景觀結構
景觀分為兩個區域:其一為歷史文化景觀區,另一為現代都市景觀區。歷史文化景觀區為背景區,主要以歷史事件承載城市的過去;現代都市景觀區為前景區,再現當代城市的風采。歷史文化景觀區主要突出雄渾和厚重,場景較封閉;現代都市景觀區主要突出開放和高效,場景較開敞。
六、步行系統
步行系統分為兩個層級:一為環繞場地內部的主要步行流線,另一為分布于場地內的次要步行流線。主要步行流線兩端分別與園博會園區內主要道路無障礙相連,次要步行流線經過精心安排,迂回曲折、上下回轉與主要步行流線相連,為游客提供了“親歷”山城的樂趣。
七、視覺誘導
以場地中部的制高點:抽象的“解放碑”為整個重慶園區的視覺中心,并增加多處節點景觀作為視覺焦點,同時設置視覺通廊引導視線,使游客在不同的場所有不同的視覺體驗。
八、設計元素
●“巴文化”
重慶古稱巴國,具有獨特的巴渝文化。巴文化,鑄就了重慶這塊土地上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今日重慶燦爛文化的一部分。
●“人人重慶”入口
采用城市標志??“人人重慶”作為入口符號,一個采用正形,一個采用負形,像兩個主人歡迎到訪的游客,用極度概括的方式在有限的空間內展現重慶好客、開放的豪情。
●微縮“渝中半島”
渝中半島是典型的重慶城縮影,是現代都市文明的集中載體。兩江環繞的渝中半島以及半山上的重慶城,通過現代造園手法得以重現,恰似一個大盆景,引人浮想聯翩。
●微縮“三峽文明”
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笛聲下復高,猿啼斷還續。??南朝梁簡文帝(肖綱)
長江三峽是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它西起重慶奉節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南津關,大峽深谷,浪高灘險,是長江上最為奇秀壯麗的山水畫廊。長江三峽,人杰地靈,名勝古跡眾多,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作為三峽的源頭城市,重慶園里有必要展現豐富的長江三峽景觀以及三峽化。
●抽象“解放碑”
“解放碑”本身是一處帶著榮耀象征和變革精神的歷史遺址,是所有重慶人的心靈制高點和驕傲。它代表著一個城市嶄新的開端,其上的永不停息的時鐘預示著城市光明的未來。
●山城梯道
如果說渝中半島是身體,那么梯道就是身體里的血管。每個來過重慶的人都會對其無處不在的梯道印象深刻,通過梯道的再現,喚起人們對重慶城的記憶。
●城之記憶??通遠門
古重慶城有城門“九開八閉”共十七道,應“九宮八卦”之象,以示“金城湯池”之意。通遠門位于正西面,是重慶城唯一的陸門,是通往外地的陸路起點,故稱“通遠”。時至今日,通遠門已是重慶僅存的兩道古城門之一,為展現重慶這一“歷史文化名城”,重塑城墻的文化精神,精心設計的微縮通遠門可讓人們品味一種在非戰爭狀態下與城墻的對話狀態,重新喚醒人們在追逐城市發展、經濟繁榮的同時,對歷史、文化、傳統的尊重和關注。
●森林重慶
園區植物以高大喬、灌木為主,采用群植、片植的方式,形成郁郁蔥蔥的綠色空間,展現森林重慶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