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世博綠在哪里?
中國能源報:有人說,世博傳承了奧運的綠色,并做出了自己的探索。世博會場的節能不單靠場館和參會人員公寓的建筑節能實現,也是園區規劃和城區規劃的結果,您怎么看?
李迅:的確,從展區的細節,到園區的整體規劃,世博無處不體現綠色。世博在選址上并不是“為世博而世博”,而是借世博契機,把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結合起來。上海世博園區內約有30多萬平方米場館是由老建筑改建而成,此外還保存了25萬平方米工業廠房,廢棄的機器零部件和生產廢料則做成了50個大型雕塑。2002年,3181畝的上鋼三廠被整體劃入世博規劃區,鋼鐵廠向城市北部遷移,北面成為未來上海鋼鐵工業的匯聚地,而位于城市腹地的世博舞臺為“后世博”的新城基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目前,我國的建筑塔吊大概占了世界的50%;每年我國建筑竣工面積達16億平方米到20億平方米,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我國每年消耗的水泥大約占世界的45%,鋼材大約是36%;相比之下,我國的建筑生命都比較短,只能持續25至30年。建筑應該是百年大計,世博沒有拆除老建筑,而是改造,體現了對這句話的理解和尊重。低碳、生態、綠色,其實都是相通的,本質就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這些都是現代城市規劃的重要理念。此外,世博廣泛開展綠色交通,提倡節能步行,并且建成生態走廊世博后灘公園,這樣的規劃“基因”正在很多城市復制??在北京CBD東擴方案中,我們是不是可以看到相似的理念?
中國能源報:從世界最大的太陽能屋頂,到純電動汽車,您怎樣看待節能技術在世博上互相PK?
李迅:我想指出的是,很多節能技術的原理并不復雜,關鍵在于實施。比如這次世博采用的江水源技術,其實和地源熱泵相通,其原理和北方的窯洞類似。江水的溫度比較恒定,在冬夏兩季一般和地面有10幾度的差值,采用江水源可以很大程度上減低夏季制冷和冬季取暖所用能耗。你不要小看這個能耗,我有一個數據,我國北方地區供熱的面積大概占全國建筑總面積的10%,但是消耗的能源占全國商品能耗的40%,其中取暖耗能“功不可沒”。還有就是在采光方面,世博大量采用LED節能燈光源,并且在設計上強調利用自然光。再有,城市最佳實踐區里也有很多值得關注的技術。比如,中國臺北的實踐區有一個很好的示范,垃圾的“零填埋”。我們現在處理垃圾一般有三種方式,第一是減量,能用的就用掉;第二是垃圾回收和利用;第三就是填埋,這也是三種處理方式中最無奈的選擇,特別考慮到現在填埋的垃圾場都很難找,填埋存在與人爭地的問題。臺北的“零填埋”技術的意義在于所有垃圾都可以資源化,包括一些不可回收的生活性垃圾,也可以用來發電。同樣做的比較好的是丹麥的哥本哈根,該市的垃圾填埋量僅為5%。相比之下,我國的城市現在80%的垃圾都依靠填埋,因此這方面的技術非常值得我們關注。還有就是綠色建筑(像你提到的太陽能屋頂)、綠色交通(比如純電動汽車)、資源循環利用(比如雨水收集、小循環等),甚至其它一些并不直接和節能相關的技術,比如IT技術都可以算在我們要關注的節能技術之列??網上世博減輕了多少會場的壓力?降低了多少碳排?最后,我想補充,世博的確將是一場綠色技術的盛會,但是我認為對有些技術我們應當因地制宜,慎重推廣,比如此次將在世博上現身的氣動垃圾收集系統。該系統用管道和真空泵把垃圾收集到集中的收集地進行壓縮,然后填埋,具有清潔、方便的特點。但是長時間運行能耗很大,做這套系統本身也耗材,是不是值得大規模推廣值得商榷。
中國能源報: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加快城鎮化步伐,城鎮化與工業化的同步推進,是未來五十年內中國發展的最大動力。您認為世博對發展我國低碳中小型城鎮有什么意義?
李迅:雖然來參加世博的都是耳熟能詳的國際大都市,但是我要指出,世博對鄉村和小城鎮的發展肯定會有很大的作用。世博上展出的很多技術,像太陽能、沼氣、秸稈的應用和水處理技術等等,對農村和小城鎮的發展都有極大的借鑒意義。特別是很多前來參會的國家和地區在分布式能源系統推廣上積累了豐富經驗,非常值得我國中小型城鎮和農村地區參考,
中國能源報:還有哪些“綠色”之舉我們還沒談到的?
李迅:我覺得作為一場展示先進理念,引領今后的生產、生活方式的盛會,世博更多帶給我們的應該是一種觀念上的轉變。而且,根據我們的研究,生活習慣的節能也的確比技術的應用還重要。世博開創性地提出了“碳平衡”這個概念。除了運用節能技術,還通過增加林業碳匯、鼓勵個人購買碳指標、設定無車日等手段減排,保障在幾年以后實現碳平衡。聯合國經常用這樣一個數據,城市占了地球表面的2%;城市的人口現在已經超過了全球人口的50%;城市創造的GDP占到全球的80%;同時,城市資源的消耗量和排放的廢棄物也占80%。處理好最后一個問題,一定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關鍵之一,而這需要每個城市人意識的轉變。因此我認為世博提倡“低碳”的生活方式,把減排的機制展示出來,是對“綠色”的極大推動。
編輯:jus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