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林科院專家張星耀談森林病蟲害防治
根本途徑是保證樹木和林分的健康
森林病蟲害是一種自然災害,具有生物災害的特殊性,其消長取決于病蟲種類、寄主植物、生態環境和人為活動四大要素。究其主要原因有:氣候變化的影響;人工中幼齡純林比例過大,林分結構不合理,撫育措施不及時;綜合防治能力不強。其治理對策,應貫徹“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實行林業生產全過程管理;加強檢疫和測報;加強森防基礎建設;對重點病蟲害實施工程治理,開展技術創新,提高森防科學技術水平。
在我國第二個“防災減災日”(5月12日)到來時,中國綠色時報記者就森林病蟲害的相關問題采訪了中國林科院森林病理學首席專家張星耀研究員。
記者:目前我國森林病蟲害發生情況怎樣,南北有何差異,如何應對?
張星耀:森林病蟲害是“無煙的火災”,其發生面積是森林火災的214倍。我國林業年均總產值約1萬億元,但因病蟲害造成的年均直接經濟損失達145億元。林木生長量年均損失高達1700萬立方米,占全國木材年產量的24.4%。
南北差異主要表現在種類不同。目前,我國南方主要是松材線蟲病、松樹枯梢病和松毛蟲,北方主要為闊葉樹的潰瘍病、爛皮病和天牛病。嚴格執法檢疫是預防松材線蟲病的根本性措施,而潰瘍病和爛皮病以及枯梢病的防治核心是適地適樹和健康經營,天牛類害蟲的防治難度較大,合理的樹種配置可以減輕危害。
記者:若再遇到我國西南5省(區、市)持續干旱這樣的情況,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應注意哪些方面?
張星耀: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森林病蟲害是以松樹為主的多種食葉害蟲,如松毛蟲、松突圓蚧、松葉蜂和松材線蟲、松枯梢病、松針褐斑病等。
如松毛蟲暴發。因為高溫干旱,自然死亡率低,其生長發育很快。早春本是林木生長期,此時高溫干旱導致林木生長衰弱、代謝紊亂,生理功能失調,抗病蟲能力低。加之人工純林面積大,不利于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松毛蟲等有害生物的繁衍提供了有利條件。
松毛蟲暴發具有周期性,如廣西松毛蟲發生周期一般為4年~5年。自2006年較大規模發生后,近幾年一直處于較低水平,但經過幾年的蟲口基數累積,也為其全面暴發創造了條件。具體應對措施是全面封山育林、改造蟲源地。對松毛蟲重度、中度危害的林區,采取噴施蘇云金桿菌、白僵菌等生物藥劑和化學藥劑降低蟲口密度;對輕度危害、有一定自控能力的林分,采用封山育林、噴灑白僵菌、招引益鳥等措施;同時采用人工采繭、燈光誘殺成蟲等方法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松毛蟲的發生必然會引起其他林業病蟲害的發生。最為常見的是松毒蛾,因與松毛蟲發生期基本一致,形成協同危害。由于樹木生長衰弱,會引起一些寄主主導性病害,如松梢枯病、松流膠病等的發生。同樣,由于氣候變暖,松林也會遭到松突圓蚧、松材線蟲病和一些寄生性蟲害,如椰心葉甲、松葉蜂等的危害。
在貴州和重慶地區,松毛蟲、松葉蜂都是本土病蟲害,可采取常規防治措施,在監測災情的前提下,積極做好預防準備,加強災后林分經營管理,提高樹勢和林分抗性。要重視和注意的是,干旱持續將導致云南林分整體抗性減弱,可能會發生小蠹蟲類災情,因為造成其種群大爆發的直接原因是氣候條件的突然變化,它主要危害衰弱木。
記者:防治病蟲害有哪些具體措施?
張星耀:防治病蟲害的根本途徑是要保證樹木和林分的健康。具體措施為:適地適樹,培育健苗、健樹,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人工林經營模式,提高防災控災自控能力;營造混交林,實施近自然林經營模式,使林分中各種生物間相互制約,使森林生態環境趨于穩定;培育抗病樹種、品種,提高林木自身抗病蟲能力;建立森林病蟲害的監測預報體系,及時做好趨勢預測預警,將森林病蟲害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之下;加強植物檢疫工作;加強理論和技術指導,開展技術創新。
編輯:jo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