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北林黃國華:從經濟數字看花卉產業發展
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管理學博士黃國華,自2005年以來與北京花協合作,承擔了“北京市花卉消費與需求持續調查”的課題。4年來,通過收集調查北京大量的花卉生產和消費方面的數據,并與經濟學數字進行對比、分析、研究后,他從經濟學角度向記者講述了經濟現象與花卉業發展之間的關系,以及如何利用經濟規律更好地推動花卉業發展。
如何看待GDP與花卉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
黃國華介紹說,GDP是對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態勢的描述,它可以反映經濟向好還是向壞的方向發展;其次是對一個國家去掉成本后的國內生產收入的總體反映,具體體現如國家一年GDP是多少,人均GDP是多少。一般來說,GDP有三種表現形態,即產品形態、價值形態和收入形態。GDP的計算方法主要有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站在GDP的角度,可從三個方面去思考花卉業自身的問題。首先花卉業是否抓住發展機遇,實現了與GDP同樣增長。近10年來,我國GDP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GDP的增長是由各個行業內的相關產業推動和疊加而成的。那么,花卉產業產值如何?是否保持著較為穩健的增長態勢,與GDP的增長是否存在差距,對GDP的貢獻如何?這些都是業內人士需要思考的問題。以北京為例,在過去3年里,北京花卉生產總值增長速度超過20%,超過了全國平均
GDP增長水平;2009年,北京人均GDP10070美元,超過全國的人均GDP(3678美元)水平,花卉消費接近100億元人民幣,這些數字表明北京花卉業發展速度很快。但是不能僅從數字上看,還要分析產業構成。在過去3年里,北京有奧運會、新中國成立60周年等大事件的發生,極大地拉動了花卉產品用量的上升。所以,北京在制定未來花卉發展規劃時,要全面考慮,確定確實有效的目標。
其次,要考慮花卉從業人員的收入是否增加,增加多少,花卉業利潤如何,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發展后勁如何?這主要是從收入法(勞動者報酬+折舊+生產稅+營業利潤)的角度來考慮。需要考慮花卉生產、銷售、研究人員的收入、廠商的利潤。近年來,各地發展花卉業的勢頭不減,生產面積迅速擴大,產品數量直線上升,從業人員數量增加,但利潤如何?尤其是長期效益如何?這些都需要觀察和思考,因為只有穩固的最低利潤保障,才能保證花卉業持續穩定發展。
第三,要考慮花卉產品的消費市場如何?花卉產業的發展投資怎樣?國際市場呈現怎樣的態勢?整體來看,近年來的花卉業發展主要集中在產業規劃和生產種植方面,對花卉消費市場的關注偏少。當前花卉市場的建設亟須做好三件事,即產品保障體系建設(價格相對穩定、基于產品分級與冷鏈物流的質量保證),分層次的花卉市場建設,基于中國傳統與地域特色的花卉消費文化建設。同時,利用經濟危機時期產業振興與國家扶持農業發展的良好機遇,吸引一批基本建設與產業發展投資,加強花卉產業基本設施建設,打造一批龍頭生產企業。此外,不可忽視國際市場,制定出口花卉的國家標準,避免貿易壁壘,完善快速通關體系,服務花卉出口,搶占國際市場。
如何看待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花卉消費關系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個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繳納的個人所得稅、不動產稅、汽車使用稅等稅費,以及上交政府非商業性等費用以后的余額。個人可支配收入被認為是消費開支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常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生活水平的變化。一般來說,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就越高。
黃國華認為,在討論花卉消費問題時,首先要考慮人均可支配收入。例如,2009年我國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7175元,北京市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6738元,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而北京的花卉消費水平也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但同時,探討花卉消費也要考慮我國的特殊文化和時代差異。例如,對一般居民來說,可支配收入中,要有一定比例存款,要有買車、買房的費用,要有食品、服裝等生活必需品的開支,余下部分才有可能去消費花卉。同時,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收入支配方式和發達國家不同。此外,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中農民居多,可支配收入少,幾乎不會去買花。
值得業內關注和思考的問題是:如何激勵北京、上海等高收入區域有能力的消費者去買花?消費市場有多大?市場在哪里?消費人群是誰?消費偏好和需求特征是什么?根據市場需求去滿足并引導消費。在市場建設方面,應該吸納多種形式,如“花卉進超市”、“品牌連鎖經營”、“高端花店”、“網購”、“視頻與電子碼選花”、“專業配送”等。當然,還要注重花卉消費文化與消費氛圍的營造,好的文化會引導消費,好的氛圍會促進消費。
編輯:水墨清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