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熱談生態水景住宅開發
當水景已成為住宅中的一個基本元素之時,水景所發揮的效用也就不同。我們認為一個好的水景住宅:可以提高住宅的品質,豐富空間環境,增強居住的舒適感;利于凈化空氣,改善區內小氣候;水景除了觀賞性外,還可使業主參與其中,營造回歸自然的氛圍,帶來精神上的享受。
沈克喬(上海市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副會長、秘書長)
水景以提高居住品質為前提
據調查,上海正在開發的1000多個住宅樓盤中,沿江河而建的親水樓盤有近160個,以人造水系打造的水景住宅近280個,另有200余個樓盤不同程度“有水流淌”。開發商熱衷于水景住宅開發,無疑基于上海水景住宅的良好市場需求。調查顯示,高達75.6%的受訪者認為“水景能提高居住品質”,87%受訪者還認為“水景是高尚住宅的必備條件之一”。伴隨黃浦江蘇州河日顯旖旎,市中心水景綠地不斷誕生,上海人心中的親水之情正日漸高漲。已有43.6%的受訪者表示,如果遇到景觀與朝向不能兼得,會先考慮水景景觀因素。
吳之光(上海市建筑學會秘書長)
運用節能循環凈化技術于水景住宅
我們對山水的理解是: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中國人過去講風水,風水就是搞規劃,選址。不要把水看成僅僅是一種美,水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改善城市的小氣候。上海空氣質量還不夠好,浮塵物多,靠種樹蒸發水分,調整空氣濕度,不如水面直接蒸發來得更直接。另外,在上海這樣的水質型缺水城市搞水景住宅,會不會浪費了水資源?我認為搞山水是一個經濟行為,不是搞社會福利,肯定要考慮經濟和技術問題。科學技術發展到今天,一盆水可以來回用,不會浪費。景觀設計應該有山有樹有水有花有草。可以采取措施節水,如把中水蓄到水池里,然后再去澆樹。目前有一種循環凈化技術36小時循環一次,然后再加氧,一池子水循環利用,能放上一年半載,只要補充一點蒸發的水就夠了。總之,水景可以搞,但如何搞好,我們應該多花點心事。
王世慰(現代環境裝飾設計研究院總建筑師)
水景住宅要考慮水質治理
目前景觀或園林的水景設計,不僅只考慮景觀手法和文化表現,還要考慮水質治理問題,因此,設計與治理要同步考慮。一般景觀水體(如人工湖,人工池、人工塘等)要按自然水理設計,避免形成一個基本封閉的系統,而無自凈能力,且其內部結構要合理,避免外來物質的輸入,隨著時間的推移必將產生富營養化,最終使水體變得混濁不堪,甚至發臭、發黑,嚴重影響水體美觀。因此,建立科學環保的水循環系統很重要。
黃一如(同濟大學建筑系教授)
謹慎開發水景住宅
開發商做水景可能會成為一種負擔,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水景如果要做好,造價相對較高,這就有一個成本的負擔,而最終也只有轉嫁給消費者,處理不好會直接影響到樓盤的銷售;其次,后期的管理負擔,如果處理不好,水景將會成為物業管理最大的一個包袱,業主能否接受巨額水電費和維護費的支出。最后,環境整治的負擔,水景盡管會給業主帶來樂趣,處理不好成了臭水溝會孳生蚊蟲。因此,開發商不能片面地認為有水就有景,應該抱以一種很謹慎的態度。
來增祥(同濟大學教授、博導):
開發水景住宅要因地制宜
水景住宅既然已被開發商和消費者共同看好,是否意味著水景住宅將成為房地產開發的主流呢?其實不然,從總體上看,水景住宅開發的市場前景除了取決“水”的含金量外,由水帶來的附加費用也影響著其市場前景。因此,對于不同類型的水景住宅來說,市場前景是不同的。
眾所周知,在住宅開發中營造水景,有調劑景觀、營造小氣候的作用,是形成社區建筑景觀的一種表現手段。然而,從我國目前的水資源狀況來看,不少城市正缺水。據了解,我國有600座城市供水不足,有110座城市受到水資源短缺的嚴重威脅,年缺水量高達60億立方米,節約用水迫在眉睫。所以最后,我也想提醒房地產開發商:有條件的、水資源豐富的地區,可以發揮水資源的優勢,順天然之理,應自然之規,仿效自然之功力,充分利用天然的水系湖泊,營造天人合一的“水景住宅”。缺水及氣候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大可不必發揚“人定勝天”的精神而造景,破壞我們的生存空間!
江霜英(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
人工水景的凈化維護
俗話說,“流水不腐”,即是指自然活水的自凈能力。而人工水景,尤其是封底的全封閉水景,則顯然成了一潭死水,極易水質惡化,甚至散發異味。如何以恰當的、既有效又經濟的方式進行長效維護,實乃為水景住宅的關鍵。不然便會產生后患,與初衷背道而馳。
縱觀當今的水景住宅水體維護方式,往往各有利弊,但不外乎以下5種:人工維護、機械維護、活水維護、消毒藥劑維護、水體生物鏈自凈維護。上述5類維護凈化方式,各有其不同的適用性,不同的凈化效果,不同的維護成本。開發商應根據項目地塊的具體的自然條件、市場定位、物業類型、水景風格、水體大小以及成本核算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酌情而定。或確定其一,或綜合運用。
張炯(交通大學建筑系博士)
小環境要尊重并利用大環境
在建水景住宅時,如何在充分尊重周邊已經形成的城市空間和文化特色的基礎上,營造人和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環境,是小區設計建設中遇到的難題。
位于上海中心城區的漕河景苑小區,南面是漕河涇,河道寬24米。在河道南面已有上百米高的32層建筑。如果河道北面再建密集的高層住宅,河道就可能變成小溝。開發商在建該項目時,選擇了從河邊往北退15-18米,并將臨河的建筑改為僅有10米高的聯體別墅。這樣一來,在漕河涇北面形成了開闊的自然斜坡,彌補了河道南岸高樓林立對河道環境的壓抑,改善和保護了城市河道附近的地域性自然環境。
蔡鎮鈺(現代設計集團資深總建筑師)
專業化設計生態水景住宅
開發水景住宅要從技術、策劃等方面強調它的專業化。從國外的發展趨勢來看,少借助人工的力量,更多的是給水景住宅創造一種生態環境。我國現在借助水泵、電力比較多,而國外更多的是利用自然能源,比如太陽能等。
目前,我國的水景住宅的品質確實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在前期水景的開發、策劃上投入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從專業角度來看,親水的規劃設計在國外已經形成了一種專業化很強的設計模式,很多樓盤都請有經驗的景觀設計單位在前期共同策劃,后由開發商具體實施。
我國的水景住宅開發,從設計角度來看,有三個方面的趨勢:在自然水景的開發上,臨湖的設計特別重視水景空間的開發;另外,開發商對水景的開發已經從“觀景”向“用景”轉變,給居住者的日常休閑帶來很多便利,強調居住者與水環境的融合和參與性;第三個方面是與國際接軌的趨勢,就是從“人造水景”向“親自然水景”轉變。在親水設施上,現在的設計在朝著多元化的趨勢發展。
對于水環境的開發,開發商強調戶戶見水,并發掘當地的文化傳統特色,將文化和景觀融為一體;配套上,強調商業和娛樂多元化結合。最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水景樓盤依托城市護城河,突出水景的同時,也為城市景觀生態建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甚至成為城市的地標性建筑。
陳予群上海國際城市生態經濟專業委員會會長
開發生態型水景住宅
由水埠發展演變而來的上海,黃浦江和蘇州河展示著都市水文化,而縱橫交錯的江南水網則演繹出田園水文化的旋律,它們共同組成上海自然水景住宅的兩大板塊。好的仿生水景的親和力不比自然水景差,象長風公園、虹口公園的湖水都是“死水”,卻同樣清澈美麗,只要它水面寬、水體深、無污染源、管理好,完全能將水質處理好、水景建設好,小區內人工水景的建設可以借鑒旅游景點的做法。目前國內的水景住宅建設有的已經和國際接軌,有的則整體性考慮不夠,往往只注重圍墻以內的水體景致,設計水景比較孤立。應該借鑒國外的水景設計的形態,不僅要注重水體本身,還要考慮到如何使水景與小區甚至以外的城市景觀整體協調,包括與城市街道的相連、商務功能的貫通等。
編輯: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