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植物園提出珍稀瀕危植物回歸新模式
近日,由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負責完成的“華南珍稀瀕危植物的野外回歸研究與應用”項目通過廣東省科技廳成果鑒定。有關專家認為:該成果在珍稀瀕危植物野外回歸機理、集成生物技術與生態恢復技術進行珍稀瀕危植物回歸方面,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該項目由華南植物園研究員任海、邢福武、段俊、馬國華、張奠湘等負責的6個課題組經頂層設計,歷時6年完成。
6年中,科研人員系統開展了報春苣苔、伯樂樹、四藥門花等28種分布于華南地區的珍稀瀕危植物的生態生物學特性及繁殖生物學研究,提出了利用生物技術和生態恢復技術集成方法進行珍稀瀕危物種回歸的新模式,并揭示了報春苣苔、虎顏花等珍稀瀕危植物的回歸機理。研究人員通過成功的易地回歸手段,證明了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人類可以幫助珍稀物種遷移、定居。
該項目還對珍稀瀕危植物的繁殖生物學研究成果進行了應用轉化,與有關單位合作建立了5個種的9個回歸示范點及2個苗圃生產基地,開辟了珍稀瀕危植物產業化新途徑,產生了良好的社會、生態效益,并帶來9500多萬元的經濟效益。
項目實施過程中,共發表論文33篇,其中SCI論文23篇,國際會議報告5篇;國家咨詢報告2份;申請國家發明專利6項,獲授權4項。
鑒定委員會的專家通過現場介紹和答疑,以及實地考察組培溫室后認為,該項目通過“選取適當的珍稀植物進行基礎研究和繁殖技術攻關,再進行野外回歸和市場化生產,實現其有效保護,同時通過區域生態規劃及國家戰略咨詢,推動了整個國家珍稀瀕危植物回歸和利用”的保育模式,在全球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和利用中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編輯:ree
相關閱讀
英研究人員首次在植物中發現稀有礦物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一些虎耳草屬(Saxifraga)高山植物的葉片可以產生稀有礦物球霰石,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植物志》上。【詳細】
生動綠意場景:家庭微景觀設計
一株綠色植物能為家居注入新鮮的氣息,而現在的綠色植物景觀設計也愈發新奇多樣,在玻璃花瓶/花盆之中,什么樣的微型景觀都有可能出現。9款家庭微景觀設計,為家搭建一處生動的綠意場景。【詳細】
雨后華南植物園珍貴的老照片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前身是國立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學家陳煥鏞院士創建于1929年。1954年改隸中國科學院后為華南植物研究所,2003年10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現有正式員工323人,流動人員148【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