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吁:立體綠化應重視傳統攀緣植物形式
上海世博會期間,80%的場館都進行了立體綠化,高科技人工綠墻被各大媒體熱炒,一時間立體綠化似乎成了潮流、成了風尚。之后的廣州亞運會、臺北花博會以及正在舉辦的西安世園會上,無不把高科技的組合式綠墻作為展會的亮點大肆宣傳。對此,清醒的有識人士認為,在當前立體綠化得到政府高度重視及民眾大力支持的背景下,要把“立體綠化”這部真經念好,使其在城市中得到全面推廣,需重視攀緣植物這一傳統形式,而不是去鉆研和推廣華而不實的組合式綠墻。
高科技綠墻遭遇尷尬
剛結束的臺北花博會圓山公園展區有兩處大面積立體植栽墻。一處位于入口,為高6米、長50余米的弧線獨立植栽墻;一處位于展區內,以菊花瓣造型配置,墻身高2米至3米,宛若迷宮。陪同記者參觀的臺灣造園景觀學會常務監事謝鴻銘對此連連搖頭,“這種立體綠化的形式不應該推廣,也不會得到推廣。先別說它們的建造成本多高,施工難度多大,僅半年來維護花費的水都讓人心疼。此外,工人們還要經常半夜加班調換植栽。”這樣的尷尬,在上海世博會期間同樣遭遇到。盡管園林工人盡心養護,但從核心區的主題館綠墻、寶鋼大舞臺綠墻,到黃浦江邊的防汛綠墻,甚至以施工技術高超著稱的法國阿爾薩斯案例館綠墻,都能看到枯死苗木大煞風景。與此相對照,世博園外圍用凌霄、油麻藤、西番蓮甚至絲瓜、扁豆等攀緣植物隨意搭建的低成本綠墻,更富生機,更有野趣。
南京市珠江路沿線的立體綠化帶曾以新穎美觀成為城市綠化范例,被作為2010年的出新工程推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問題逐步顯現:綠化帶需要工人騎著專門的灑水車澆灌,夏季一天不澆水,植物就會枯死。而且這樣澆水會把種植土都沖到路上,造成污染。剛開始市民覺得新鮮,但現在卻多存質疑,認為“綠墻”華而不實。據記者了解,這種形式的立體綠化多是應景而為,常出現在各地的園博會、花博會、綠博會上。依國內現有技術,其成本每平方米約800元至1000元。盡管建造時花費高昂,但能長久維持的卻很少。
對于這種人工綠墻,廣州市綠化公司總工程師張喬松的評價很不客氣:“不低碳、不自然、不生態、不節約,其巨大的投入和高昂的管理費用與節約型園林背道而馳!”浙江林學院園林學院院長包志毅也認為,組合式綠墻成本高,不自然,偶爾為之未嘗不可,全面推廣實在荒唐。
攀緣植物最給力
城市越來越多的高層建筑拔地而起,立體綠化在拓展綠色空間、提高綠化面積、改善生態環境方面的作用無庸質疑,但到底采用怎樣的形式值得業界深思。在全國各地走走,只要留心,我們很容易發現讓人心動的立體綠化形式,那就是用攀援植物的自然生長方式在墻面、立面甚至屋頂實現綠化。
攀緣植物分四類:爬墻類、棚架類、籬笆類和懸垂類,各地均有很多成功的應用案例。天通苑是北京最大的經濟適用房小區,在綠化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工人沿樓體墻側廣種五葉地錦,夏天形成綠墻,秋季葉色變紅,更是賞心悅目。以花繞石城著稱的石家莊,利用市花月季(藤本品種)在城市主干道、社區圍墻、單位圍墻等處進行攀緣綠化,形成一道道燦爛的花墻。廣州市更是充分利用炮仗花常綠花美的特性,廣泛用于墻體懸垂綠化、棚架綠化及籬笆綠化等,其花期介于元旦和春節之間,為歡慶佳節提供了極佳植物素材。張喬松推崇的生態綠墻就是用攀援植物來綠化墻面,他認為這是最節省、最低碳、最生態、最持久的墻面綠化方式,應在立體綠化中大力推廣。
利用攀援植物的自然特性進行立體綠化,無疑最符合節約型園林的思路,也有利于把立體綠化推向深入。但這種形式也有局限性,最突出的難題是形成綠墻或花墻需要較長時間,不能像組合式綠墻那樣迅速成景。現實中很多工程需要立時成景,尤其是會展造景更是不能拖延,這也是組合式綠墻在國內園林會展中盛行的原因。
包志毅指出,有志于立體綠化的科研院所及企業,與其把精力花在研發組合式綠墻技術上,不如在攀援植物的培養模式上多下功夫。國外已有企業培養出攀援植物綠墻的成品,其種植模式是采用網片狀種植方式,而且其已被引入國內。上海上房園藝公司用各種攀緣植物培育的綠墻,在上海世博會期間就廣泛用于世博園區圍欄綠化,成本低,效果也好。北京華源發苗圃場培育的扶芳藤綠墻,深受別墅用戶歡迎,他們喜歡這種綠墻,不僅因為它養護成本低,不會像組合式綠墻只有幾年的壽命,而且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長越好,是真正可持續的立體綠化形式。
編輯:ree
相關閱讀
立體景觀案例:Melkweg橋
相對于平面景觀,立體景觀給人帶來的空間體驗感更強。在一個三維的立體構架上,結合藝術和功能設計,實現了更多元的層次和空間變化。人們置身其中,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空間想象力,感受我們所處的這個時空。【詳細】
立體景觀案例:aan 't Spoel防御工事
相對于平面景觀,立體景觀給人帶來的空間體驗感更強。在一個三維的立體構架上,結合藝術和功能設計,實現了更多元的層次和空間變化。人們置身其中,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空間想象力,感受我們所處的這個時空。【詳細】
立體景觀案例:康沃爾花園住宅
相對于平面景觀,立體景觀給人帶來的空間體驗感更強。在一個三維的立體構架上,結合藝術和功能設計,實現了更多元的層次和空間變化。人們置身其中,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空間想象力,感受我們所處的這個時空。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