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堅:變革思想“大腳”走向生態城市
城市建設要掀大腳革命
——規劃專家俞孔堅教授把脈四川遂寧現代生態田園城市打造
人物簡介
俞孔堅: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北京土人景觀與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首席設計師,北京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和景觀設計與城市規劃兼職教授,并兼任國內多所大學教授,先后在美國、英國、瑞典、日本等國多所國際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講學。俞孔堅教授把城市與景觀設計作為“生存的藝術”,倡導白話景觀、“反規劃”理論、以及“天地-人-神”和諧的設計理念,曾主持和參與40余項國際國內大型規劃設計和研究項目,其城市和景觀設計作品遍布全國和海外,贏得了國際同行的廣泛認同。
“當代城市建設需要一場革命,大腳的革命。”俞孔堅教授說,這個革命有兩個關鍵的戰略:第一,“反規劃”解放和恢復自然之大腳,改變現有的城市發展建設規劃模式,建立一套生態基礎設施。第二,必須倡導基于生態與環境倫理的新美學——大腳美學,認識到自然是美的,崇尚野草之美,健康的生態過程與格局之美,豐產之美。“大腳革命”在中國持續了將近100年時間,但沒有徹底,這個革命是一場綠色的革命。
“小腳形態”
“小腳心態”
“回顧中國的城市化進程,走到現在,基本是小腳走路。”俞孔堅教授說,我們的城市建設基本是一個小腳城市,是小腳城市美學引導的城市建設。中國城市化并不是過去30年才開始的,中國城市化進行了幾千年了,尤其是近千年時間。直到上世紀初辛亥革命以前,中國的少女們都被迫“裹腳”,以便能夠嫁入豪門,成為“城里人”。中國城市化是裹腳的,這個價值觀存在了2000多年,這種舊的思想和價值觀仍然存在,而且一直在指導我們的城市建設。
千百年來,城市貴族們為了有別于“鄉巴佬”,定義了所謂的“美”和“品位”,手段是將自然所賦予的健康和尋常,變為病態和異常。俞孔堅教授說,我們的傳統文化中,一直把剝奪人的生產力、剝奪人的健康作為美的標準。這種文化并不是中國獨有的。如瑪雅文化,瑪雅在西班牙占領之前,存在非常輝煌的文明,這個文明有很大的文化特征,就是貴族的孩子一出生,就像中國女人裹腳一樣,要把頭給壓扁(裹頭),用木頭夾子把頭壓扁,所以貴族的頭就是畸形的,這樣有別于平民百姓。健康的瑪雅人至今還繁衍著,但瑪雅的貴族卻消亡了,貴族為了追求畸形最后不能生存下去。
城市和景觀則是這種貴族文化和價值觀的最宏大的展現。我們的城市,實際上就像小尺度裹腳藝術一樣,反映了這種價值觀和審美觀。看看我們的城市是如何建成的?城市化以后,街上種的樹都變成只開花不結果了,豐產的稻田就變成了觀賞的草坪,原本只需自然灌溉現在卻要噴灌、需要人工養護;農村稻田養的魚是活蹦亂跳的、味道鮮美的,但一到城里就變成了畸形的駝背的金魚了,如果把它放到觀音湖里,兩天就會死去,只有在魚缸里才能生存,必須在人們高強度的維護下才能活下來;街上走的哈巴狗連門都不會看了,連叫都不會叫了,已失去了功能。生態和不生態的差別就在這里:一個是需要去抱它、維護它、管理它,需要投入高昂成本去養護才能生長,一個是自然的、可持續的、茂盛的。
俞孔堅教授說,所謂高雅化實際上是剝奪健康,換取畸形的過程。城市化意味著消滅豐產、消滅自然的本質特征,所有的生產功能、實用的功能都在城市化過程中消滅了。
編輯:xiaxiaolin
相關閱讀
俞孔堅《海綿城市十講》出版 倡導大腳美學
由俞孔堅講述、牛建宏編著的《海綿城市十講》一書,近日由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詳細】
北大教授領銜設計的公園在美國建成開放
融入多種中國元素的慶喜公園,日前在美國西雅圖建成開放,成為當地的一件盛事。該公園是由北京大學教授俞孔堅領銜的中國土人設計院主持設計的,是繼波士頓中國城公園之后,又一次在美國重要城市展示當代中國的國際化景【詳細】
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一行赴雄安新區調研
2017年4月17日,應雄安新區籌備工作委員會邀請,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教授、北京大學-哈佛大學生態城市聯合實驗室執行主任許立言研究員一行赴雄安新區,就新區環境生態狀況和規劃建設等問題開展調研。【詳細】
建設海綿城市 遂寧生態圣蓮島已見雛形
3月30日清晨,淅淅瀝瀝的一場春雨后,圣蓮島環島道路更顯清爽,已有三三兩兩的游客前來騎游。人們不易注意到,環島道路上的雨水口已升級為除污雨水口,完成了雨水凈化。圣蓮島在全島海綿改造和建設中,類似因地制宜、別出心裁的舉措不勝枚舉。目前,依托于海綿城市建設的生態島已見雛形,正在打造以觀音文化荷花表達為主題的文化島、旅游島。【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