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罕布拉宮的現代闡釋
2011-06-06 21:42:18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瀏覽次數:
21世紀的紐約植物園,以14世紀的西班牙阿罕布拉宮為藍本,營造出一個充滿隱喻與意象的平行世界,向古代摩爾文明致敬。
很難想象,21世紀的紐約植物園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復制14世紀的西班牙阿罕布拉宮。誰能再現使節廳穹頂上那氣勢恢宏的天堂畫卷、鑲嵌著珍珠母貝的鏤空雕梁?誰能仿造被譽為“世界園藝之最”的Escalera del Agua階梯——潺潺流水自扶手上的凹槽蜿蜒而下,階梯兩旁綠樹成蔭,撐起一片遮天蔽日的濃翠?又有誰能臨摹城堡的壁壘森嚴與花園的悠游雅趣、皇權的懾人威勢與隱者的敦厚沉潛?
既然任何模仿的努力注定只能是徒勞,紐約植物園索性反其道而行之,營造出一個充滿隱喻與意象的平行世界——上周六開幕的園藝展“西班牙的天堂:阿罕布拉花園”,既是對古摩爾文明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種充滿詩意的現代性闡釋。
伊斯蘭意象
在紐約植物園的美術館中,跨度長達四個世紀的珍稀版畫、油畫、對開本及其他文物足以煥發游客的思古之幽情,其中包括歷史最悠久的17世紀阿罕布拉宮內殿繪像、大衛·羅伯茨(David Roberts)等藝術家創作的浪漫主義人物素描、以外墻及庭院為對象的19世紀先鋒攝影以及美國作家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的若干遺物。歐文于1832年出版的小說《阿罕布拉》令這座幾乎淪為廢墟的古老宮殿名聲大噪,為此格拉納達市至今仍保留他當年下榻的酒店房間作為紀念。
不過,占地面積達15000平方英尺的豪普特溫室才是本次園藝展的精華所在。怎樣才能展現古代園藝的精髓,而不致淪為廉價的模仿?紐約植物園給出的答案是:隱喻與印象。
踏上通往中央庭院的小徑,潺潺水聲不絕于耳,壁掛噴泉飛珠濺玉,恍然間仿佛正漫步于阿罕布拉宮的庭院或露臺花園。走進豪普特溫室,一股獨特的香氣撲鼻而來。薰衣草花、柑橘樹、檸檬、四季桔、茉莉花、縐桃金娘、紅花、迷迭香、纈草或是纏繞石柱盤旋而上,或是呈幾何狀縱橫交錯,熏風如醉,花香迭至,神話意象的浪漫與奇想在空氣中氤氳流轉。
據策展人佩內洛普·霍布豪斯介紹,當年西班牙南部的安達盧西亞區以伊斯蘭教為尊,是古波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他們繼承了羅馬人的灌溉技術,同時引進伊斯蘭帝國的珍稀物種,醞釀出獨特的西班牙風情,其園藝文化對阿罕布拉花園的設計影響甚深。伊斯蘭花園通常依走廊及流水而建,庭院被分隔為帶有中央噴泉的四個扇形體,其設計與布局意在激發人們對波斯版“天國”的想象。
這場以“西班牙天堂”為主題的園藝展,是對伊斯蘭園藝文化的一次致敬。花園主廊的設計靈感源于阿罕布拉宮的流泉閣:成排的意大利柏樹在窗邊劃出綠色的疆界;番石榴將五彩花床擁入懷中,呈現出宛如19世紀水彩畫的色調;遠處的拱門依稀帶著阿罕布拉宮的影子,一座鑰匙孔狀的微型噴泉在微風中喃喃自語。園中的林木花卉均與安達盧西亞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現代性闡釋
我們永遠都無法知道,700多年前的阿罕布拉花園究竟是什么模樣。1492年,阿罕布拉宮在穆斯林與基督徒的交戰中遭受重創,一個世紀后因火藥爆炸幾乎毀于一旦,直到1958年才重見天日,并成為世界級旅游勝地,然而,花園卻被“徹底遺忘”了。事實上,本次園藝展上的許多植物在14、15世紀尚不為人知。因此,我們無法想象更無法復制一個“原汁原味”的阿罕布拉花園,只能在瞬息萬變的現實世界中對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遙遙致以敬意。對花園的現代性闡釋恰好象征著阿罕布拉宮的命運:從破土到竣工歷時數百年,此后不斷經歷修繕及“再創造”。
遺憾的是,我們尚無法窺知花園與宮殿之間的美學淵源。然而設計師用一種近乎戲謔的手法部分彌補了這一缺憾。阿罕布拉宮的窗戶均是經過精心設計,既提供廣闊的外部視野,又可充當空間過渡的橋梁。至于廊柱上那些風格抽象的紋飾又何嘗不會令人聯想起那個花木蔥蘢的異國園林、使節廳穹頂上的“暮色天國”?
阿罕布拉宮無疑是宗教的產物,鐫刻在石柱上的可蘭經引文中嵌著繁復的紋飾,象征著一元化的神權;世俗統治者的偉業在詩歌中代代傳頌。花園與庭院將這兩個平行世界聯結起來,井然有序,并行不悖。它們見證了叛亂與謀殺、陰謀與爭奪,也見證了伊斯蘭帝國的沒落。而今天,你只需把背影留給歷史,在花香中悄然沉醉。
編輯:ree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