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佩爾:別讓中國城市過度擴張
阿爾伯特·施佩爾,建筑與城市規劃師,他創立于1964年的AS&P已經是德國最大的建筑師事務所之一,因為他與父親(納粹首席建筑師)同名,創建初期,在柏林幾乎沒承接過項目,后來,他將重心建筑設計轉移到規劃。
1995年,AS&P進入中國,至今已參與了近百項規劃和建筑項目:上海的安亭新鎮;長春“東方底特律”國際汽車城;鄭州的中央商務區景觀大道;重慶的新政府行政區的規劃;佛山的新西南中心區以及“北京中軸線城市設計”。
2002年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征集“北京中軸線城市設計方案”,AS&P公司是7家被邀請單位之一,在AS&P的方案中,施佩爾提出了“中軸線兩端均衡發展”的概念,他認為,奧運會的舉辦將使中軸線北端成為新的城市發展焦點,但軸線南部缺乏類似的拉動因素,因此,他的規劃方案除了北部的奧運區和風力發電區,還重點提出了在軸線南端建設新的中央火車站和生態模范城。
命運多舛的施佩爾
施佩爾1934年出生于柏林。二戰結束后,老施佩爾因“違反人道罪和戰爭罪行”在紐倫堡軍事法庭上被判刑20年。父親在柏林斯潘道監獄服刑期間,施佩爾先是輟學去海德堡當細木工匠學徒,滿師后在紐倫堡夜校補完高中課程并開始在慕尼黑工業大學學習建筑。1960年,他大學畢業并順利成為建筑師,先后在法蘭克福以及美國、日本、瑞典、土耳其等的建筑事務所工作。
1964年,他在法蘭克福創辦了自己的建筑事務所,并在德國南部城市路德維希港舉行的火車站重新選址及城市發展概念規劃競賽中獲得了自己的第一個規劃獎項。這一年,同樣是在路德維希港,施佩爾得到了職業生涯的第一份合同,一個城郊居住區的規劃項目。但他在國內的業務并未因此而有起色,他開始將目光投向國外。在朋友的幫助下,他獲得了第一個國外項目,利比亞西北部的黎波里塔尼亞地區的規劃案。
作為最早將目光投向外國的德國建筑師事務所之一,AS&P事務所依靠本地員工的牽線搭橋,成功打入了阿拉伯國家的市場。他們先在阿爾及利亞獲得了數個安置點規劃項目。并在世界新崛起的富國沙特阿拉伯贏得了包括首都利雅得外交使館區規劃的數個大規劃案。直到今天,中東地區尤其是沙特阿拉伯仍然是AS&P的重要顧客來源地。
AS&P有超過40年的海外工作經驗,但在上海卻成立了唯一的海外分公司,AS&P真正開始在中國做項目是1997年,第一個項目在上海楊浦區的定海,當時做了上海生態模范城規劃項目,在中國工作的經驗告訴他,要在中國市場立足,必須成立一個分公司,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如果希望得到中國的項目,必須經常和中國的伙伴合作”。
為北京規劃做顧問
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曾撰文指出,施佩爾為北京設計了一條南北中軸線。然而,施佩爾并不認為是自己“規劃”出了北京中軸線——這條中軸線原本就在那里,是北京傳統的一部分,“中軸線這個概念并不屬于我,這條中軸線是北京歷史的一部分。自己只是把它重新提了出來。”他更加看重在這條中軸線南端規劃的火車站,雖然真正建造時,北京南站并沒有坐落在中軸線上。
2002年施佩爾為北京市規劃委員會做了一項顧問工作。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北京的城市規劃有2000年的歷史。他的想法就是,通過規劃將北京的歷史和未來整合在一起,軸線外圍是農業用地和綠化地帶。火車站規劃在城市的南邊,就是認為它會為整個南部地區帶來提升。他不光規劃了一個巨大的火車站,還規劃了它的配套設施,這是一個城市中的城市。“我只是將南北中軸線理解為北京的過去與未來的交界點。”
城市規劃、生態規劃首先從土地利用開始,這是首要目的,在哪兒保持城市景觀,哪兒保留農用土地,必須進行嚴密論證,在施佩爾看來,降低城市積聚區密度是改善中國城市環境的基本方法。然而中國的問題是,在城市需要控制人口密度的同時,你們還需要土地進行農業生產,所以不能讓城市過度擴張。
“能被接受我很自豪”
施佩爾更多地被認為是“人性化”建筑的推崇者和可持續發展城市規劃的實踐者。在城市規劃界和學術界,施佩爾名聲顯赫,但很少有中國人知道,他在為中國的城市設計了住宅、商務區或者景觀大道。他在世界各地從事規劃,不管是中國還是德國,最后的成果總是經過前期的概念設計和后期的反復討論才能產生,在這個過程中,規劃師、客戶、未來的使用者、建筑師、環境人員,所有人都必須做出妥協,施佩爾也不例外,“在城市規劃中,我們不是獨裁者,最初提出來的概念和設計,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要把它按圖紙建起來,這只是討論的開始而已。但當規劃完成后,情況就不一樣了。我們必須很堅定地堅持自己的規劃。如果改動了一個區域,整個規劃就會失去控制。無論是新城市的規劃和發展,還是現有城市的更新,都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必須保證所有規劃都按部就班進行才行。每當我們的規劃或者建議被接受,我都會感到自豪,這就是城市規劃師的工作。”
編輯:wenwei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