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基文致辭:森林可持續發展是防治荒漠化的核心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日前為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防治荒漠化高級研修班開班發表致辭,這是我國林業部門有史以來首次在單獨領域獲得聯合國秘書長級別的致辭。致辭全文如下:
我十分榮幸地向中非合作論壇框架下防治荒漠化高級研修班的舉行表示祝賀。
干旱地區占地球面積的40%以上,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是世界上最貧窮、最容易遭受饑餓威脅的人口。他們往往要依賴業已退化的土地為生,這些土地生產力已下降至維持生存的最低標準之下。當全世界都在努力實現千年發展目標的時候,受影響的幾十億人口所面臨的挑戰應得到特別關注。
今年的世界防治荒漠化日紀念活動恰逢聯合國大會宣布的2011年國際森林年,其目的在于教育全世界的公眾了解森林的價值以及喪失森林會帶來的巨大社會、經濟和環境代價。這一活動對于干旱地區而言尤其重要,因為干旱地區的森林和灌木構成了干旱生態系統的主體。
干旱地區森林占地球上熱帶和亞熱帶森林的42%。不可持續的土地管理和農業措施,造成了干旱地區森林喪失,是最終導致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的重要原因。可悲的是,許多民眾和政府部門只有在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以后,才會充分意識到干旱森林對于人類福祉和社會繁榮的重要作用。
森林的管理、養護和可持續發展,是防治荒漠化的核心。在薩赫勒地區正在開展的綠化工作和全球各地的其他成功實例,尤其是中國所取得的重要成果表明,退化土地是可以通過農林間作和其他可持續方法獲得治理的。我們必須擴大治理范圍,廣泛傳播治理經驗,尤其是在受荒漠化影響最為嚴重的非洲。我謹向中非合作論壇將荒漠化防治作為重要工作表示贊賞。
我們還需要獎勵那些提高旱地生產力的人們,他們富裕了,別人就會爭相效仿他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目前正著手建立的基金(如“REDD+”和“綠色氣候基金”)在改善干旱地的修復力方面可以開展許多工作。因為旱地居民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最早和最大。很多時候,對干旱地的投資都被視為缺乏回報的高風險投資,而不是改善當地社區福祉和發展國民經濟的必要渠道。我們面臨的挑戰是要改變市場的觀念,讓旱地不再是投資的荒漠。
今年9月聯合國大會第六十六次會議前夕,將召開一次關于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問題的高級別會議。明年,世界各國領導人將出席里約+20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我敦促各國政府及其合作伙伴以此為契機,更加重視為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這一迫切挑戰尋求解決辦法。
再次感謝中國對中非合作的承諾,并祝研修班富有成效。
編輯:wenweihua
相關閱讀
國家林業局:我國已實現荒漠化土地零增長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11日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多年來的防沙治沙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已實現荒漠化土地零增長。【詳細】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談中國荒漠化治理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癥”,是全球生態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我國荒漠化治理進展如何?中國為國際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哪些中國經驗?防沙治沙對精準扶貧有何積極意義?【詳細】
中國荒漠化沙化監測發出權威聲音
國家林業局荒漠化監測中心教授級高工孫濤接受了人民日報的采訪。 在采訪過程中我們了解到,社會各界及海外相關領域專家對我國防沙治沙及監測技術手段給予了高度評價。【詳細】
荒漠化治理應注重生態系統協調發展
我國的人口不斷增長,土地面積卻在不斷減少。在面臨的諸多環境問題中,荒漠化是最為嚴重的災難之一。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院長王濤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荒漠化治理應注重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