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太格:低碳項目等同于低碳城市是誤區
即使在一幅比例尺為1:50公里的地圖上,新加坡的面積也只不過指甲蓋大小,但卻絲毫不影響這個面積715平方公里的島國,常常被人描述為“花園遍布”、“綠樹成蔭”,并連續十年獲選最適合亞洲人居住的城市。
從1965年國家獨立到1985年開始成為國際城市,再到今天建成世界公認的宜居城市,劉太格總是不禁感慨,“用了一代人的時間,亞洲人自己建成了最好的家園。”
劉太格,新加坡宜居城市研發中心主席,曾先后任職新加坡建屋發展局局長、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國家規劃局)局長與總規劃師。在其領導下,市區重建局完成了現代新加坡概念圖的調整方案,他本人被譽為“新加坡規劃之父”。
很多中國人了解到他,是因為劉太格是北京市、天津市、山東省以及其它八個城市的規劃顧問,2008年北京奧運會設施規劃評審委員會主席,都江堰地震災后重建規劃方案評審委員會主席。
在他看來,無論是智慧城市,還是在中國大受追捧的低碳城市,最根本仍然是“規劃”二字。“發展高科技或者低碳的產業很重要,但如果認為做很多這樣的產業就能建成智慧和低碳的城市,那是非常大的誤區。”
與城市打了大半生交道之后,劉太格總結出城市的“大夫”遠比“裁縫”重要。大夫從根本上把病治好,裁縫卻只能做到外在的美化。“如果城市的規劃沒有做好,項目再好也沒有用。”
規劃藍圖成就花園城市
“這不是自然的巧合,而是精心規劃的結果”
去過新加坡的人,常常驚嘆于該國對違反環境法規行為處罰的嚴格。比如,亂扔垃圾罰款 1000 新元,戶外燃燒一次罰款2000新元(1新元約合5.2元人民幣)。不僅如此,違規者還會被有關部門召去充當反面教員,穿上標志垃圾蟲的服裝當眾掃街,藉以示眾。
但新加坡猶如花園般的景色不僅僅歸功于這樣嚴厲的處罰制度。
“新加坡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其良好的綠化環境,這已成為重要的旅游吸引力之一。但這不是自然的巧合,而是精心規劃的結果。”新加坡國家公園局城市綠化與生態平衡中心營銷總監蔡福祥說。
他舉例,在公寓型的房地產開發項目中,新加坡要求建筑用地應低于總用地的40%;在每個房屋開發局建設的鎮區中應有一個10公頃的公園; 在每個房屋開發局建設的樓房居住區,500 米范圍內應有一個1.5公頃的公園;在房地產項目中每千人應有 0.4 公頃的開放空間。新加坡國小地少,土地成了最寶貴的資源,但全國面積10%的土地仍被規劃為公共綠地、自然區等。
實際上,這種在規劃過程中就為生態留出余地的“留白”做法在新加坡隨處可見。“我們在新加坡市中心預留了長久用地濱海灣,兩年前濱海灣已經建設完畢,現在其成為了新加坡飲用水的蓄水池之一。”新加坡市區重建局國際署高級署長黃繼英介紹。
編輯:wenweihua
相關閱讀
點評:新型城鎮化開展62試點 側重綠色低碳
當前,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正在全國62個地方開展試點。下一階段試點地區的重點工作是什么?如何有效抓住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切入點、著力點?這次座談會再次釋放出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有效信號。【詳細】
陜西安康成功入圍國家低碳試點城市
近日,從安康市發改委傳出好消息:安康市成功入圍第三批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屬于陜西省唯一試點市。【詳細】
綠色發展引領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徑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把“綠色”作為“十三五”規劃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將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這與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一脈相承【詳細】
環境信息披露助力綠色金融
10月28日,CDP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以下簡稱CDP)與國內權威機構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合作,在北京發布了《中國2016百強企業應對環境變化-信息披露助力綠色金融》報告及頒獎典禮,并在會上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