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太格:低碳項目等同于低碳城市是誤區
公共交通解決城市病
“我們的規劃體系是綜合性的,各政府部門同時參與”
新加坡的特殊地理條件決定了其不可能通過擴大城市面積,只有通過充分發揮現有土地與交通資源的潛力,合理控制交通需求的增長,來適應不斷增長的交通需求。新加坡規劃中“留白”的做法,恰好起到了這個作用。
“我們的規劃體系是綜合性的,各政府部門同時參與規劃,看他們現在的需求是什么,未來四五十年的需求是什么,在公園、網站、地鐵的線路都有考慮。”劉太格說。
新加坡通過整合土地使用規劃和交通規劃,盡量避免土地使用功能和道路交通功能的沖突,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減少路網建設的盲目性和冗余度。
“低碳和宜居的城市,大多數的出行都應該是依靠公交的,新加坡60%的出行人次是靠公共交通工具。”新加坡交通部企業規劃與研究署總署長劉以德介紹。
新加坡人出行一般首選公交出行,每十個人中只有1-2人擁有車輛,這與政府的兩個強制措施不無關系:一是車輛配額制,用于管制車輛的數目;一是公用收費制,用于管制車輛的使用。
車輛配額制,是指類似中國一些大城市的“牌照費”,個人在購買新車時,必須首先以拍賣的方式向政府投標購買一張“擁車證”。有了“擁車證”后,還必須在政府規定的時間內前去買車,然后再到陸路運輸局登記注冊、頒發牌照。
公用收費制,這是針對新加坡的公共交通,根據車程距離來收費,即使轉車的乘客亦可“一票到底”。而按原來的交通系統,乘客每換一趟車,就得多支付一次“最低上車費”。
“除了有發達的公共交通,我們還有比較好的規劃,是國民不用經常需要遠距離的出行。”劉太格介紹。
新加坡將全部土地規劃為55個小區,“小區”不但有居住的功能,還有辦公樓、購物中心、學校、醫院、餐飲、娛樂、公園等,居民的上班與生活休閑,基本上可以在一個小區內解決,這就大大降低了市民在城市內出行的頻率,從而減輕了城市的交通壓力。
低碳產業不等于低碳城市
中國的規劃比較草率,甚至是項目帶動規劃
記者:現在很多城市的建設都強調創新、有特色,它和規劃的地位應該如何理解?
劉太格:最關鍵的還是做好城市規劃。一般說城市建設要鼓勵創意,但這兩個字我最討厭,因為創意就好像說你把圖紙畫得很漂亮就是有創意,但是圖紙畫的漂亮只是圖案,不是規劃。
一個城市需要兩種規劃師,一個是城市的大夫,一個是城市的裁縫。大夫就是把城市的病狀治療好,讓城市更強壯,做大夫比裁縫要難得多,要學很多年的苦工,一般人不一定愿意去做,裁縫就一下就把衣服穿上,但是如果城市的身體很弱,你做再美的衣服,看起來也還是不美的。所以我們在新加坡首先重視規劃,不是絕對分開,但是初步時,規劃比較重要。
記者:中國和新加坡也進行了一些合作,比如蘇州工業園和天津生態城。現在很多中國城市因為要建低碳城市,也在向國外城市咨詢,您覺得這樣的合作意義如何?
劉太格:低碳方面的專家咨詢,對我們來說都是項目,都不是規劃。項目有他的作用,但是最根本的還是要把規劃做好。
比如,低碳的產業不一定會帶來低碳的城市,它只是項目,低碳城市在規劃的內涵中就應該要包含很多低碳的理念和技術。這兩者是兩回事,引進低碳產業,這是每個政府必須做的,但是以為這個做到了,城市就會變成低碳城市,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就好像我們請很資深的老師來,但是并不給孩子上課,還是沒有學到老師的知識。
記者:在你看來,中國的城市規劃還存在怎樣的問題?
劉太格:中國的城市太急于達到最終目的,這個壓力我們是理解,也覺得有必要,官員們需要拿出成績,也必然是上大項目、低碳項目、高科技項目。但是一定先把規劃做好,先把綠色環境的指數算清楚,要把這兩件事徹底的執行。
中國通常的問題是規劃做得比較草率,有時候甚至是項目帶動規劃,而不是規劃帶動項目。有些好的規劃方案,政府也沒有下最大的決心執行,這是比較大的問題。
中國政府威信是很好的,而且中國鼓勵開發,土地又是國有的,在全球范圍內,中國是最有條件把城市做到宜居的,問題是有沒有決心這么做,還有就是愿不愿意花苦工研究什么叫做好的規劃。
編輯:wenweihua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車公莊19號院景觀改造
設計師既是場地修繕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謀共建的方式,以生態、健康、友好作為核心手段,修復大院環境,創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區環境大幅度提升,社區鄰里互識,溫暖度開始回升,成為綠色創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項目【詳細】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