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綠化始于高水平的規劃
——訪“省級花園式小區”濱州學院學苑小區
創建省級文明城市,打造黃河三角洲中心名城,不僅是一項惠民生、暖民心的德政工程,也是濱州城市自我發展、提升的必然選擇。不久前濱州市的創城工作,獲得了省級文明城市測評組的高度評價。這也讓我們向黃河三角洲中心名城這一目標邁進了一大步。在這一承載著萬千濱州人希望的征程上,有很多人一直在努力著,并創造出一批精品工程。本報即日起推出其中的六個典型,以資借鑒。
編者按
本報記者王光磊
濱州學院學苑小區坐落在新立河西側,是濱州學院教職員工的住宅區,常住人口3000余人,占地面積18.7萬余平方米,僅綠地面積就有9.7萬余平方米,綠地率高達51%,人均占有小區公共綠地面積更是達到32平方米。
2005年學苑小區被市政府命名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范園區”,2008年被評為“市級花園式小區”,2010年被評為“省級花園式小區”。早在2004年建成投入使用之初,小區就確立了生態化的綠化理念,精心為住戶打造一個宜居的居住環境。
兩大著名單位規劃、設計,綠化一完成就成了“旅游景點”
小區綠化工程和住宅樓的建設工程由上海同濟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同期規劃、青島市園林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這樣高起點的規劃,再加上高標準的施工、精心的綠化設計,使得小區剛剛完成綠化就成了“旅游景點”,引來不少人參觀取經。
到此參觀,不啻于來到一個小型植物園。小區內綠化植物品種多達70余個,本地品種有國槐、石榴、苦楝、合歡等;此外還引進了許多名貴植物,諸如玉蘭、紫薇、蜀檜等品種。其中喬灌木多達6700余株,模紋植物7700多平方米,草坪近9萬平方米。
在綠化規劃上,因地制宜,宜草處則草,宜樹處則樹。小區內種植的喬灌木和模紋植物均為適宜濱州當地氣候的品種,植物配置符合生物學特性和造園藝術要求。
小區的綠化以綠色為主色調,同時又充分注意了色彩與景觀的結合。紅黃綠的三色搭配讓長長的模紋色彩斑斕;喬灌木與花草的合理搭配讓“綠意”從地面“長”到樹梢;木本花與草本花的雜糅讓花香格外襲人;而常綠植物與落葉植物的搭配則讓小區終年郁郁蔥蔥。
在空間分布上,小區四周綠化區以綠色為主,注重改善生態環境;中央綠化區以景觀為主,注重提升綠化美化水平。景觀建設因勢賦形,不追求豪華、高檔,順其自然,充分利用地貌,突出自然情趣。景觀星羅棋布,看似無意,實有匠心,在煥發濃郁文化氣息的同時,景與色融成一片,自然天成。這種綠地、景觀、樹林間的相互配合,也構成了學苑小區自然和諧、宜居的綠色生態系統。
小區的綠化還注重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化人”,突出強調以人的行為規律與審美標準為基點,加強人性化設計,充分考慮到景為人所用,既富有觀賞性和實用性,又注意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如為住戶建造了遮風擋雨的亭廊,布置了休閑小游園、休閑椅、庭蔭凳等,盡最大努力做到讓植物與人更親近。這種親近還可以使青少年業主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情操、品德和文化藝術的熏陶;大人們通過帶領孩子認識植物,可以獲得相當豐富的識別植物知識,激發孩子們探索自然奧妙的興趣。這一切都向我們充分展示了高等學府濃厚的文化氣息和美好的精神風貌。
如今小區里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春天里鮮花燦爛,夏天里綠蔭濃濃,秋天里碩果累累,冬天里,用濱州學院后勤處負責人張玉堂的話說,就是“雪松、龍柏在白雪皚皚的冬季愈顯青翠”。生活在這里的住戶,對如此優美的生活環境贊不絕口。
建成“省級花園式小區”,與濱州學院的高度重視分不開
小區綠化工作能取得這樣讓人欣喜的成績,建成省級水平的花園式小區是與濱州學院對綠化工作的高度重視分不開的。后者是在去年被評為濱州市第一家“全國綠化模范單位”的。濱州學院把校區綠化和學苑小區綠化統籌兼顧,每年對學苑小區的綠化投入18余萬元養護管理費用,按照省定一級養護標準,重點加強綠化區衛生管理、草坪管理、觀賞喬木的管理、花灌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草坪澆水、施肥、修剪及時,整齊美觀;樹木長勢良好,枝葉舒展,病蟲害及時治理,修剪合理,死樹枯枝及時清理、補植;花灌木修剪平整,美觀大方;草坪和模紋植物加強防護避免踐踏。為此,小區成立了一個專門的綠化小組,小組由1名工程技術管理人員和聘用的12名綠化養護工人組成。
建立綠化美化管理體系,養護工作有章可循、科學規范
走訪間,記者遇到了退休的王老師。見到陪同記者的張玉堂,王老師主動走上前向他表達自己對小區環境的喜愛。言語間,很是自豪。“年紀大點的都知道,以前種棵樹難,把樹種好更難。”張玉堂向記者解釋王老師為何這樣自豪。
綠化養護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工作中必須盡心盡力,這是張玉堂最切身的體會。“綠化養護最可怕的就是養護斷檔”,這種“失養”一旦造成,就很難彌補。因此,建立起一套健全的規章體系,對于規范小區綠化美化管理至關重要。
近年來,小區按照《濱州學院學苑小區綠化管理辦法》,較好地做到了“六個有”:有任務目標、有工作計劃、有具體措施、有標準要求、有檢查考核、有獎懲兌現,使小區的綠化養護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有力地保證了綠化美化工作質量,極大地促進了綠色文明和諧家園建設質量的不斷提高。
強化種植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更是小區綠化美化工作的關鍵環節。在綠化種植中,嚴格把好“五個關口”:苗木品種關、苗木入場關、挖坑換土關、樹木栽植關、新植樹木澆水關,每一個關口都有專人負責,確保了成活率和綠化效果。
在病蟲害防治中,根據市植物保護站提供的病蟲害防治預報,結合小區的實際情況,實行“三防措施”:購置外地苗木,嚴格檢疫手續,防止病蟲害帶入小區;根據病蟲害預報,普遍檢查與專人監控相結合,及時提出防治措施;每年組織綠化人員進行病蟲害防治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和工作質量。由于實行了“三防措施”,來勢洶洶的美國白蛾在學苑小區始終沒有成災。
編輯:wenweihua
相關閱讀
鄭州將用三年力爭鄉村綠化率達30%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這不僅是城市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農村建設的目標。【詳細】
城市綠色基礎設施:規劃和實施的戰略方法
2013年,綠色基礎設施歐洲戰略被采用,并明確地涉及到城市空間。在歐盟層面,綠色基礎設施的概念已經根植于歐盟生物多樣性戰略中,因而明確地提到自然保護。在我們的理解中,城市自然保護包括物種和棲息地保護(生物多樣性),【詳細】
健康規劃:英國綠色基礎設施(GI)規劃原則
親近大自然對于居民的身心健康舉足輕重。城鄉規劃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塑造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人居環境。在英國,積極應用規劃手段,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多親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機會,逐漸成為規劃機構及各類自然保護團體的【詳細】
推進建設彈性城市 解決交通問題要靠規劃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強調要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健全公共安全體系,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這一論斷對我們推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