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城市該如何規劃設計?
彼得圣吉在《第五修煉》這本書里面寫到:“某一種新的事情正在發生,它必然與我們都有關,因為我們人類,我們每一個人都屬于那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城市建筑與我們生活的變化亦如是。國家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進行了《復雜科學與城市轉型》的主題發言,他提出,包括我們的建筑設計,我們的環境設計,我們的城市設計,這些看起來很細微的事情,由簡單的單體來組成的城市系統實際上會自動生成極其復雜的發展模式。
仇保興認為,目前中國的城鎮化已進入中后期的特殊階段,應摒棄初期廣為流行的疾風暴雨式的“大開大發”、“大拆大建”,推行“微降解、微能源、微沖擊、微更生、微交通、微創業、微綠地、微醫療、微農場、微調控”,這將成為城市轉型、生態城和生態住宅規劃建設的新原則。
當前,三舊改造,城鄉統籌發展等正成為全國各地全力推進的重點工作,然而,城市推倒重建是否就是發展?未來的城市又該如何規劃?仇保興的發言或許能提供借鑒與參考。
城市設計回歸生態文明
仇保興認為,研究城市問題,首先明確城市是一個復雜的自適應系統。最早的城市是以建筑美學為主體形成的,當人類文明發展到工業革命的時期,功能主義的城市涌現,到現今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在不斷擴張,在功能主義的城市中出現能源枯竭,環境破壞,生態崩潰,大氣污染等問題,人類的認識便慢慢轉向生態文明,提出宜居生態城市,是一個以人為主體,與大自然共生,自組織系統為主的城市。
“自然界沒有簡單的事物,只有被人簡化的事物,越簡化我們就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越遠。”仇保興認為,城市作為一種“組織”,其生存發展之道在于不斷深化為最能發揮其功能的形態和找到最佳的“生態位”。
而對于目前各地的城市建設,仇保興歸結為“自組織”和“他組織”。其中“自組織”就是自然生長發育的城市,城市系統由眾多主體組成,這些主體間呈相互作用的“共生關系”,無獨立存在可能;而“他組織”則是上級政府為主導而成立的城市,強調事物的可分割性,目前國內很多經濟開發區就是屬于“他組織”,同心圓式的環線交通路網和攤大餅式的城市發展模式,形成了城市中心日益嚴重的交通擁堵、熱島效應加劇、環境惡化,網格式的城市布局也同樣扼殺了空間結構的多樣性。
不僅如此,在功能分區的倡導下,許多事關百姓日常生活的商業服務設施被隔離在居住區之外,導致現在許多城市空間的開發區在夜間成了鬼城,同時在白天引發了大量的生活擁堵。“這種工業區加生活區的城市發展模式實際上是歷史的誤解。”仇保興說,從微觀角度來看,只有強調混合土地利用模式是充滿活力的,這更符合人的本性和自然復雜結構。
未來不在歷史的延長線上
“我們是生活在未來的后面,城市的規劃如果沒有預見性,我們注定是失敗的。”仇保興說,兩三百年前,香港就是一個村莊,但是現在經濟無比發達;三十年前的深圳,就是一個小城,但是現在也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城市,不認識到這種相互聯系,那么城市規劃最終會貽害歷史。
諾貝爾獎得主普利高津曾說,我們已經走入一個“確定性終結”的時代,必須樹立把自然和創造性囊括在內的新自然法則,這種法則不再是基于確定性,而是基于偶然性。
也正基于這種偶然性,可以判斷出,未來并不在歷史的延長線上,未來是一種動態的,不可捉摸的。城市的未來是一系列的不連續事件的積累,而規劃只有承認和適應不可預見性,才有機會在21世紀獲得成功。
然而當前,不少地區的規劃卻是以可預見性來否定城市的突變與生存性,包括城市規劃、土地管理。為了行動上的管理方便,不少城市形成了功能分區,盡管是簡潔明了,充滿秩序的,但實際上割裂了有機構成,形成富人區、貧民窟、城中村、民族村等的對立。“僵化的城市規劃和算命先生式的審批制度早就不適應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以及充滿變化的。”仇保興說,只有通過規劃、設計使我們的城市適應外部各種各樣的干擾,最終成為百年建筑,百年歷史,我們的城市這才是可持續的,低碳的。
重建城市“微循環”
面對三十年的快速產業化,所有的城市空間格局基本框架已定型,我們應該怎樣“補救”呢?
“必須重建城市的微循環。”仇保興認為,大自然是充滿了微循環,這種微循環是大自然的習性,而城市是人類狂妄自大的產物。正因為狂妄自大、無知的構筑,所以城市對生態的沖擊極其巨大,80%的廢氣是城市排放,80%的能源是被城市消耗,80%的溫室氣體是城市造就,所以城市的轉型就要解決這三個80%。
實際上,在“十二”五規劃中,拆遷法的改變正是一個關鍵的啟發。顯然,城鎮化初期的大拆大建的弊端已經被人們深刻的認識到,接下來以城市為單元來實現節能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的要求日益明確。
仇保興認為,城市需要進行“微循環”調整,包括微降解、微能源、微沖擊、微更生、微交通、微創業、微綠地、微醫療、微農場、微調控。
他認為,首先要對微循環做微降解。垃圾的循環、水的循環、材料的循環,各種各樣的循環,把城市恢復到大自然的微循環的狀態。舉個例子,在中文大學的旁邊,就有一個污水廠,但大學每個樓宇都應該微循環,減輕這個污水廠的壓力,把他的廢氣分解、回收、利用,燃燒轉化成能源。
第二是微能源。目前傳統的集中電力供熱,整體效率≤30%,我們用70%的能源消耗在輸電系統,這是巨大的浪費。建筑的結構就是擋風擋太陽,但我們把風能、太陽能利用起來,這一切就會變得更美好。農村的房子是灰色的瓷土作為吸熱墻,把太陽能吸收儲存起來,晚上再把這個能源釋放出來。
第三是微沖擊。城市為什么被大自然沖擊巨大,就因為城市不是一個自然體。所以城市規劃的新原則,就是不改變原來地表、生態和山水城格局等,每一個城市的單元都力求零排放,自循環。例如在一個街道旁邊的小天然濕地,就能夠削減雨水的洪峰,同時能夠沖擊雨水帶來的污染物,得到人工系統的回收,使流向河流的污染物減少95%。
第四是倡導微更生。所有的城市是歷史的,如果減少了大拆大建,我們能減少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的排放,我們能夠實現歷史與未來共存,包括北京的菊兒胡同,上海的新天地,“鞍山新村改造”等都是實現了“有機更生”。
舉個例子,二戰后的歐洲曾經想推倒重建,但時間關系最后就按照原來的城市格局來更新調整。但現在,這些歷史的建筑成為幾千萬、上億的游客觀光的資源,不需要消耗能源,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資源不斷的增值,當時無可奈何的選擇變為現在歷史永恒的智慧。
第五是微交通。城市最稀缺的是空間資源。步行的空間利用率是小汽車的50倍,我們的自行車空間利用率是自駕車的20倍,按道理講,應該把空間利用率最高的交通工具放在頂端,但是我們沒有這樣做,我們經常把最浪費的、能耗最高的交通工具擺在第一位,這就是我們的失敗,我們許多城市是機動車可達,但是步行和自行車不可達。
第六,微創業。現代化的通訊工具,高速信息化,是創業的空間虛擬化,小型化,新加坡的“創業無定所”,硅谷的“車庫的革命”,都使我們想到如果在任何一個地方,只要不干擾環境,都可以批準作為創業的場所。北京的798就是從原來一個廢氣的工廠變為最具有創意的城區。
第七是微綠地。微綠地從美化景觀到節能減排都有很好效果。建筑外立面綠化與外遮陽可以減少夏季50%空調。在夏天我們停車的時候都希望能夠停在樹蔭底下,為什么,因為停在樹蔭底下和沒有停在樹蔭底下的車子的溫度相差10多度,甚至更高。
第八是微醫療。建立社區醫院和家庭醫生、全科醫生,加上現代化的網絡診斷,因為小型的醫院,沒有現代化的診斷體系,可以用網絡診斷的方式,從重醫療到重預防,我們恢復中醫的傳統,減少慢性病的發生和開支,我們把這個社會就變得無比的美好。
第九是微農場。把我們生物的供應鏈搞得無比的遙遠、漫長,任何一個環節都是能耗,都是不確定的污染,都是食物的風險。我們在每一個建筑、城市、小區都能產出一個微農場,與現代的技術相結合。
第十是微調控。如果我們每一個社區是自治的、健康的、低摩擦的,和諧的,我們的城市就充滿了生機,我們就會零沖突。當我們所有的政府都處在數字的管轄之下,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受到市民們嚴厲的監督,每一個公務員都奮起,政府就變得更加清廉、更加良治,社會就會更加美好。
編輯:jade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
廣州: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廣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匯報。他指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