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城市雨后成海 下水道不如宋代排水溝?
內澇禍在重地表輕地下
很多人認為,中國城市落后的地下排水系統,是逢雨必澇的罪魁禍首。中國青年報最近一項有關內澇的調查顯示,83.8%的人認為國內城市頻發內澇原因在于“很多城市的建設‘重地表,輕地下’”;71.4%的人覺得是因為“排水系統落后,跟不上城市發展”。
北京暴雨傾城之后,就有媒體報道指出,北京除了天安門和奧運公園等特殊地段,排水系統是按十年或五年一遇的標準設計之外,其余多是一年至三年一遇,就是只能應付每小時36~45毫米的降雨。而6月23日降雨最大的地區,一個小時就達到了128毫米,超過了北京百年一遇的標準。
而從我國大部分城市的最低排水標準來看,基本上是一年一遇,即每個小時可以排36毫米的雨量。廣州去年遭遇“5·7”暴雨,羊城變“洋城”,當時市政府的通報材料指出,廣州市現有排水管道有83%是一年一遇的重現期標準,僅有9%達到兩年一遇的標準,甚至還有少部分區域僅為半年一遇標準。而這還是廣州市2009年花9億用于“水浸街”的改造,重點治理228個水浸“黑點”,包括增大排水管徑、增設必要的排水泵站,進行改造升級后的結果。
而一些國外的大型城市,城市排水標準普遍比國內高。比如紐約是“10年至15年一遇”,東京是“5年至10年一遇”。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楊重光接受媒體采訪時就指出,城市地下建設與地上建設是同等重要的事。某種意義上,甚至是更重要。“但在我國城市化的過程中,這一關系卻被顛倒了過來。”
在袁奇峰看來,盡管城市地下系統建設的滯后造成了城市內澇,但也不能完全歸罪于地下系統建設的滯后。他指出,城市內澇日益頻發,最主要的原因是全球變暖后所帶來的氣候變化,使得極端災害頻發。“一個好的城市除了有市政設施以外,還需要有‘生態基礎設施’。”
袁奇峰指出,現在城市舉目所見多為鋼筋混凝土、水泥路面,都是無法自然滲水的物質,城市的可滲透性變差,加上城市的水面率降低,水塘所具有的蓄水作用也就沒有,另外城市開發綠地空間壓縮,綠地所具有滯水的作用減弱,這些因素都加劇城市內澇,“城市的滲、蓄、滯水作用都變弱了,內澇自然就加劇了。”
城市治澇不能一味靠排
要減少城市內澇,很多人寄希望于城市排水管網的升級改造。排水管網的設計標準改造,無疑需要巨大投資,而且在近幾十年的城市快速發展中,地下空間被不斷發展的電力、熱力和電信等管道占據,很難有足夠空間供排水系統升級,而且由于地面建筑物密集,土地權屬復雜,地下排水管網改造難度較大。
在袁奇峰看來,要解決城市內澇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需要全局性的思考,“排水設施不可能按照最大暴雨量的標準來設置,現有的管網也不能推倒重來,那樣代價太大。管網只能優化,但并不是一味地講排,而要排水、蓄水相結合。”他還強調,城市建設的觀念一定要變,要給城市生態留有余地,適當增加水面率和綠地率;綠地要是“真綠地”,像珠江新城中軸線地下空間開發后建成花園,地下泥土也就沒了蓄水和滲水的功能,成了“假綠地”。
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則告訴羊城晚報記者,城市出現內澇,不能怪地下管網不夠粗,因為多粗的管網都有無法消化的強降雨。在俞孔堅看來,解決城市內澇,不能一味地排,更應該把雨洪看著一種資源,為我所用。“將內澇歸咎于排水管網,是抓錯了問題的關鍵。如果所有綠地能比地面低20厘米,城市綠地就可以承擔起滯洪的作用,那么暴雨積水問題就能基本解決。”
解析
城市越大越脆弱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規劃研究室主任李紅玉表示,今年可能是暴雨年,遇到過暴雨的城市基本都是在短時間內降雨量達到一定程度后出現局部或大范圍的地面積水,影響了交通和人們的正常工作和生活。
“城市功能越來越強大,人員越來越多,使得城市在突發性的重大自然災害面前越來越脆弱。”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城市規劃與管理系副主任楊宏山這樣認為,“拋開城市硬件設施,在各地暴雨中體現出了一些部門對預警信息判斷不準確,‘神經系統’不夠敏感,采取措施不到位。”
中國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表示,暴雨暴露出國內大型城市在公共交通、城市設施管理等方面的漏洞很大,一些公共管理部門表現出了被動應對的狀態。
建議
設專門排水路段
北京工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教授周玉文認為,目前靠修復地下排水管網的方法解決城市內澇的可能幾乎為零。“原因是地下管道不光是排水管道,還有污水、燃氣、電力等,馬路下面的管道都排好了,現在把其中一個的尺寸變大顯然行不通。”
周玉文認為當務之急是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現有的管網進行評估,要知道它到底能排多少。另外可借鑒國外的一些經驗。“國外有的國家是利用一個城市的地形,在城市道路里挑一部分道路出來,暴雨時不走車了,專門排水,洪澇過了,就恢復正常通行。”
其實,早在2007年全國人大就通過了《城鄉規劃法》,對城市防澇標準都作出規定。“雖然也有這方面的規定,但在正常的情況下,建設跟不上。”李紅玉坦言。
1個月來全國14座城市被淹
(按降水量從高到低排序)
1江陰(7月13日)
江陰暴雨,24小時降水量達234.4毫米,為有氣象記錄以來日降水量的極值。部分路段積水深度達2米。
2成都(7月2日)
成都市區4小時雨量最大達到215.9毫米,接近歷史極值。成都2名市民在水中行走時被電擊身亡,8人失去聯系。
3咸寧(6月13日)
湖北咸寧雨量接近200毫米,部分地方水深達到4米。
4萬源(7月6日)
萬源市遭特大暴雨襲擊,最大雨量已達150.2毫米。
5揚州(7月5日)
凌晨4時開始,揚州突降暴雨,5小時內降水達101毫米,是該市今年最大一場急暴雨。
6南京(6月17日)
國家氣象基準站測得雨量為79.2毫米,部分地區超過120毫米。
7日照(7月2日)
平均降水量74.5毫米,其中五蓮縣降水量最大,達到136.7毫米,暴雨引發內澇。
8武漢(6月14日)
降水量達74.1毫米,最大的地方為181.9毫米,一天降水量相當于今年1月到5月降水量的40%。
9北京(6月23日)
城區平均降水63毫米,最大降水量達到192.6毫米,是建站以來的最大值,16時到17時的雨量達128.9毫米/小時。
10青島(7月2日)
全市平均降水量57.1毫米。雨量最大時,達到了40分鐘降水66毫米。
11長沙(6月28日)
從8時至14時,6小時內降雨達54毫米。暴雨導致長沙金盛布業市場內280多家門面倉庫被淹沒。
12重慶(6月17日)
多數站點雨量超過50毫米,最大累計雨量為182.7毫米。
13合肥(7月11日)
合肥突降暴雨,6小時內淮河以南部分地區降水量達50毫米以上,局部地區超過100毫米。
14濟南(7月2日)
市區降水量達41.6毫米。市區南辛中街、營口路路面水流湍急,水深處接近膝部。
編輯:wenweihua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車公莊19號院景觀改造
設計師既是場地修繕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謀共建的方式,以生態、健康、友好作為核心手段,修復大院環境,創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區環境大幅度提升,社區鄰里互識,溫暖度開始回升,成為綠色創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項目【詳細】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