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近期建設規劃(2011—2015年)全文
第十三章 地下空間開發與利用規劃
第五十一條 建設目標
結合地鐵的建設,建設小白樓商務區、津灣廣場、西站地區、天鋼柳林地區等地下空間重點發展地區和一批地下空間重點建設項目,初步形成中心城區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基本結構,通過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改善城市交通,優化城市重點地區布局,為地下空間的系統化利用打下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基礎。
第五十二條 加快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詳細規劃的編制
在城市中心、地下綜合體的建設中,同時編制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詳細規劃,并納入城市規劃管理體制,指導地下地上同步進行建設。
在城市發展的重點地區,對已經形成較多地下空間的城市重點地區進行整合研究,以連通為主,完善該片區的地下空間系統,對周邊重點地區及主要節點,編制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詳細規劃,指導建設。
第五十三條 推動重點地區地下空間的開發建設
小白樓商務區、于家堡等商務功能比較集中地區:結合高層建筑開發建設地下空間,地下空間用作停車庫、設備用房及有關商業設施等,形成以地下公共服務設施為節點,通過多條地下通道聯系在一起的網絡結構。
天鋼柳林地區等商業功能集中地區:將地面商業網點通過地下走廊聯通成商業網絡,地下空間形成集多種公共服務功能及地下停車為一體的地下綜合體,并與地鐵站通過地下通道連通。
奧體中心、文化中心等地區:以地鐵換乘站為核心,聯系各地下功能區,形成集地下商業、停車、人流集散功能為一體的地下綜合體。
西站、濱海高鐵站地區等交通樞紐地區:以人流集散通道為主軸、以車站為核心,連通周邊公共建筑和廣場地下空間,形成網絡狀布局狀態。
其他重點地區:主要是商務商業建筑下部地下停車場點狀布局,積極引入商業等功能。
第十四章 城鄉統籌建設規劃
第五十四條 建設目標
推進“三區”聯動統籌發展,加快農業向設施農業園區集中、產業向示范園區集中、農村居民向居住社區集中,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到2015年,100萬農民從分散村莊遷入示范小城鎮,全市人口城市化率達到90%,濱海新區、環城四區基本實現農村城鎮化。
第五十五條 加快農民居住社區建設
以示范小城鎮建設為載體,高標準創建一批生態宜居的農民居住社區。小城鎮在基礎設施、公建配套、生態環境、社區管理、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社會保障和農民就業方面做出示范。
第五十六條 高水平推進設施農業園區建設
建成200個園藝作物標準園,300個健康養殖示范園區,形成區域功能明確、特色鮮明、產業分工合理、產業體系完備的現代農業新格局。
第五十七條 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新修、拓寬鎮區道路,滿足小城鎮和文明生態村經濟發展和居民生產生活需要。
修建排水管道、小城鎮污水處理廠(站),提高小城鎮生活污水處理水平。推進燃氣向城鎮和農村覆蓋。
加強電力設施建設,在各區縣內形成多個220kV電源點,建立電網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理代化供電網絡系統。
加強供熱設施建設,建立適宜地區的供熱設施體系,提高小城鎮住宅集中供熱普及率。
加強郵政及電信設施建設,建成有線廣播電視傳輸專用網,實現有線電視村村通,無線廣播電視覆蓋率達到100%。
第五十八條 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
對現有中小學進行整合優化, “十二五”期間,30%農村鄉(鎮)中心幼兒園達到市一級園水平;啟動農村標準化幼兒園建設工程。配套試點農村鄉(鎮)幼兒園提升改造項目和村級規范幼兒園建設項目。
在文化體育方面,全面實現“新城三館一院(文化館、圖書館展覽館和影劇院)”、“中心鎮兩館”(文化館、圖書館)、“一般鎮一站”(綜合文化站)、“一村一室”(多功能文化活動室)。全面實現“新城兩館六場”(體育館、游泳館、體育場,射擊場、籃球場、足球場、乒乓球場、羽毛球場),“一鎮(包括中心鎮和一般鎮)一館四場”(游泳館、籃球場、足球場、乒乓球場,羽毛球場)、“一村兩場”(籃球場、乒乓球場)。開發非常規水資源,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第十五章 綜合防災規劃
第五十九條 抗震減災建設目標
2015年,全市基本具備抗御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其中漢沽地區、塘沽地區的寧車沽、北塘水庫、黃港水庫、東麗湖以北等地區具備綜合抗御地震基本烈度8度的能力。
第六十條 抗震減災建設引導
1、完善地震監測預報系統建設:
加強地震遙測臺網、強震臺網、前兆臺網和地方觀測臺點建設,具備本市行政區域1.0級以上地震的監測能力,3分鐘內給出3.0級以上地震的初步測定結果;20分鐘內完成烈度速報。
增建3個連續觀測GNSS基準站,建設薊縣綜合地殼形變觀測系統,新建電磁波觀測臺網。開展渤海海域的地震觀測。
在生命線工程或可能產生地震次生災害的工程場地布設強震儀,開展大震報警系統試點工程建設。
加強地震觀測環境的保護。劃定保護地震觀測設施的最小距離。
2、地震災害防御系統建設:
嚴格執行國家標準《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BG18306-2001),一般建設工程按區劃圖或地震小區劃提供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抗震設防;重大建設工程、易產生嚴重次生災害工程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并按評價結果進行抗震設防。
依法提高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要求;強化交通、電力、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的抗震設防能力。
按照《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一般地震活斷層兩側200米范圍內和斷裂交叉地段,避免建設抗震設防分類中的甲類建筑。
完成本市境內13條主要斷層的探測與危險性評價,開展天津近海海域斷層(二期)、薊運河-寧河斷層與漢沽斷層的探測和地震危險性評價。開展區縣城區和濱海新區各功能區的地震小區劃。
3、加強次生災害預防。生產儲存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品的工業企業必須嚴格按規定編制“企業抗震防災規劃”和“地震應急措施”,滿足抗震和防火要求。
4、地震應急救援體系建設:
結合廣場、綠地、公園等開敞空間規劃建設地震應急避難場所。
充分利用地下空間抗震救災,將部分地下空間作為抗震救援物資儲備場所。按照相關技術標準規劃建設應急避難場所配套設施。
合理規劃道路的紅線寬度和路網密度,保證救災通道災后滿足暢通要求。
第六十一條 防洪減災建設目標
城市防洪圈防洪標準達到200年一遇。北運河、潮白河達到50年一遇,永定河系達到100年一遇,薊運河達到20年一遇。
第六十二條 防洪減災建設引導
1、防洪體系工程規劃
以永定新河、獨流減河等主要行洪河道治理和城鄉排水設施改造為重點,加強小流域綜合治理,充分利用坑塘洼淀和新辟湖泊水面蓄滯洪水。
河道治理包括河口清淤、加高加固堤防及穿堤建筑物、進洪閘下擴挖深槽、滅葦、防潮閘修建等工程措施,增加泄量。
2、蓄滯洪區工程與安全建設
開展蓄滯洪區的工程建設和安全建設。包括外圍堤、分區隔堤加高加固,進退水控制工程建設,安全區、人口遷移、安全設施建設等。
開展薊縣山洪災害防治工程建設。
3、防洪體系非工程措施
完善法規建設,建立水文遙測系統、通訊系統、計算機網絡系統、決策支持系統,為洪水管理的有效實施提供基礎。
2015年全部建成天津市防洪指揮系統,12個子系統。提高防汛信息化水平。逐步建立山洪地質災害的監測、通訊、預警系統。
加強防洪減災應急管理,推進洪水災害風險管理,建立蓄滯洪區分類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洪水保險制度。加強防汛預警預報、預案體系建設。建立完善的現代化防洪信息系統和實時調度決策支持系統。
加強蓄滯洪水的水庫、河道、調蓄坑塘等用地的保護及生態功能涵養。
河道及其保護范圍內嚴格城市建設占地。降低海河、薊運河蜿蜒性河段兩側洪水風險區域城市建設開發強度。
第六十三條 治澇減災建設目標
農田排瀝達到20年一遇標準。城市建設區除澇按10年一遇標準設防,排澇水系的除澇能力按20年一遇標準,一日暴雨一日排除設防。
第六十四條 治澇減災建設引導
1、市政排水
北辰、東麗的澇水經二級河道排入永定新河;西青、津南及大港部分地區的澇水經二級河道排入獨流減河;其余大部分地區的澇水經二級河道排入北運河、子牙河和海河干流。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核心區共約140平方公里的瀝澇水通過地下管網匯入二級河道再進入海河干流。
治理市政排水河道。陳臺子排水河外環線以外河段10.9公里,北塘排水河山嶺子泵站至永定新河段12公里。
2、排澇分區
全市劃分為10個排澇分區,分別為薊運河排澇區、潮白新河排澇區、北運河排澇區、永定新河排澇區、海河排澇區、獨流減河排澇區、荒地河及官港湖排澇區、青靜黃子牙河滄浪渠排澇區、渤海排澇區、大沽排水河排澇區。
3、治澇工程措施
全市共治理河道58條,治理長度1050.85公里。
推進中心城區排水空白區建設,開展中心城區積水片改造工程,加快雨污合流地區改造工程等。
4、治澇非工程措施
增加城市透水鋪裝面積,保證綠地率,提高植被覆蓋率。
加快水情監測、預報、調度、通訊等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應用,確保數據準確、快速傳輸。建立全市排水管理、雨洪水管理等大型綜合信息系統。提高排澇調度、雨洪水資源利用的現代化水平。
拓寬投資渠道,發揮政府投資的主渠道作用和市場的配置作用。受益地區承擔比例按排水流量確定。
第六十五條 防風暴潮建設目標
2015年城市防洪保護圈防潮堤能抵擋200年一遇風暴潮,漢沽城區、大港城區、南港工業區能抵擋100年一遇風暴潮,大神堂以北、南港工業區以南能抵擋50年一遇風暴潮。
第六十六條 防風暴潮建設引導
1、建立和完善渤海灣風暴潮監測網絡系統。
2、規劃防潮堤按填海建設要求進行外移,因地制宜采取防潮堤加瀉湖、加緩沖區的建設型式,增加納潮量。
3、非工程措施
健全防潮堤管理體制。嚴格驗收、定期監管企業自建防潮堤。加強防潮堤管理范圍和安全保護范圍的管理,預留防潮搶險通道。
種植沿海防風林帶,防風固砂,抵御沿海暴風侵襲。加強沿海地區城市防風系統管理建設。
嚴禁開采禁采區地下水,控制地下流體的開采利用,實施回灌以控制地面沉降。
第六十七條 消防建設目標
初步建立設施完備、技術先進、體制合理、隊伍精干、訓練有素、保障有力,適應天津市城市發展和建設需要的現代化消防安全體系,形成水陸結合的消防立體布局和綜合消防救援體系。
第六十八條 消防建設引導
1、消防安全布局:
轉產、限期停用、改造或搬遷嚴重威脅城市安全、構成重大隱患的易燃易爆危險化學品設施或生產單位;對用量小且分散儲備和供應易燃易爆危險化學品的單位控制規模、技術改造、轉產轉向。
嚴格執行《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2002]第344令),拆除鄰近有影響的民居,開辟消防通道,留出防護間距,四周不再開發居住區;對舊城區、棚戶區和商業區等采取防火分隔、開辟防火間距和消防通道、提高建筑耐火等級,改善其消防安全環境。
2、消防站布局
規劃建設消防站98座,基本形成覆蓋全市、分布合理、出警迅速、規模適中的消防設施布局。
3、消防裝備
規劃建設中心城區、濱海新區戰勤保障基地。完成水上消防站裝備配置。提高高層密集區、地鐵、石油化工區及公眾聚集場所消防裝備配置水平。
加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配齊配強滅火救援攻堅組裝備及消防員個人防護裝備。
4、消防通信
新建一批二級消防通信指揮中心。按照部局要求建設“動中通”移動衛星站和便攜式衛星站。
構建三維消防地理信息系統。建設數字集群基站,組成無線數字集群調度指揮系統。配備單兵及車載圖傳設備,實現滅火救援現場音視頻信號實時傳送。
第六十九條 工業災害防范建設目標
堅持“安全第一”的原則科學規劃、合理布局。通過選址避險、工程防護實現規劃避險、規劃防災。
第七十條 工業災害防范建設引導
1、工業災害規避重點
工業災害主要防范石油、化工、冶金等具有危險性的工業及其集中分布區域,以及油氣管廊沿線區域。
2、安全生產監管
全面調查,開展危險源普查,嚴格安全生產監管,建立完備的安全生產體系。建立高效的危險源控制和應急防御系統。
對已建油氣管廊及其安全保護用地嚴格排查,預留規劃管線的保護用地;對界內外油氣管廊建立起統一的安全管理系統。
3、調整布局合理規劃
對風險易發區建立災害評估先行的規劃制度,嚴格控制人口和建設規模,積極引導人口和經濟活動的疏解。風險源周邊高風險區域避免布設環境敏感點,留足安全防護距離;綠化隔離危險源周邊環境敏感目標。
調整環境風險灰色區的安全布局,執行風險評估中的防范對策與要求。搬遷、關閉環境風險水平不可接受區域的高風險源,優化布局,轉移或者疏散脆弱性較高的受體,降低風險水平。
4、加強環境保護
依據環境法律法規、規劃和建設項目環評文件,規劃建設危險工業周邊的安全防護距離、綠化防護林帶,保證周邊居住區安全。
加強危險企業的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恢復冶金、石化等搬遷企業的周邊環境,開展污染土壤修復治理。
5、加強風險評估
對存在重大環境風險隱患的項目,建設單位應針對環境風險事故防范和應急預案,開展環境風險后評價。
風險集中區域周邊有關人口集中的生活區或商貿區建設,需開展區域環境風險評估,科學論證,加強防范。
第十六章 實施保障措施
第七十一條 嚴格審批程序
凡符合近期城市空間發展方向、納入近期建設規劃的重點地區和建設項目,加快規劃編制和審批進度,并進行持續跟蹤,保證近期建設規劃順利實施。
第七十二條 編制相關規劃
編制近期建設專項規劃、重點地區詳細規劃與城市設計,確保近期建設規劃得以深化與具體落實。
第七十三條 加強公益性公共設施和公共綠地的實施管理
加強規劃實施管理,切實保障公益性公共設施用地、綠地的開發建設。
第七十四條 完善土地使用強度標準
完善工業、居住等用地類型的土地使用標準,確保土地高效利用,促進土地集約節約使用。
第七十五條 加強地下空間、交通和環境方面的規劃管理
重點地區近期建設項目要與交通、市政和地下空間利用等規劃統籌考慮。
編輯:jade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車公莊19號院景觀改造
設計師既是場地修繕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謀共建的方式,以生態、健康、友好作為核心手段,修復大院環境,創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區環境大幅度提升,社區鄰里互識,溫暖度開始回升,成為綠色創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項目【詳細】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