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蝴蝶蘭產業的發展,行業標準逐漸規范,生產也已趨于標準化?,F在組培、養苗、催花、批發、零售都已基本分工細化,各個階段都做得更精、更強。從長遠來看,標準化、分工細化是整個產業進步的象征,將對今后產業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然而,在現階段,標準化、細化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中國園林網8月24日消息:隨著國內蝴蝶蘭產業的發展,行業標準逐漸規范,生產也已趨于標準化。現在組培、養苗、催花、批發、零售都已基本分工細化,各個階段都做得更精、更強。從長遠來看,標準化、分工細化是整個產業進步的象征,將對今后產業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然而,在現階段,標準化、細化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買點好種源”和“買點好苗”幾乎成為現在行業人士的口頭禪,種源不足和種苗質量不穩定這兩方面制約著產業的發展。
研發新品種
種源不足是現在蝴蝶蘭市場面臨的最大問題。許多生產商都有這樣的體會:市場上缺乏好的種源,種苗選擇有局限性,有些品種適合南方種植,但不適合北方種植;有些品種適合了北方種植,又不適合南方種植。我認為,發展蝴蝶蘭產業最重要的就是保護和開發種源,使好品種得到保護和延續,對新品種進行研究和開發。只有這樣,才能滿足要求越來越高的市場需求。
然而,在新品種研發方面,我們還是舉步維艱。蝴蝶蘭育種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通常培育一個新品種需要8年至10年的時間,而且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是個投資大、耗時長、見效慢的工程。由于育種的投入產出不成正比,因而很少有企業重視育種,這就造成目前市場上可供選擇、適合種植的品種不多。目前,大陸的蝴蝶蘭品種主要依賴臺灣或國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商業品種可謂鳳毛麟角。大陸蝴蝶蘭產業要想真正發展,企業與科研機構都要注重育種和栽培技術的研究,這樣才能建立一個穩固的產業基礎。
在開發新品種的同時,還必須注重品種保護權?,F在,許多臺灣育種者都不愿把自己培育的新品種帶到大陸來,主要是擔心被“盜版”,而大陸許多有實力的企業不愿意做育種,是不希望自己耗費時間和精力培育新品種,到頭來卻成了“為別人做嫁衣”。因此,產權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陸蝴蝶蘭產業的發展,因而大陸必須要加強對新品種的保護。
提高種苗質量
目前蝴蝶蘭的生產以克隆苗為主,在大陸有上百家可做蝴蝶蘭組培的企業或組培室,雖然專業組培隊伍龐大,但組培苗的品質卻不穩定,時好時差,導致不少生產商拿苗時依然持有懷疑態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現在蝴蝶蘭的組培技術不穩定、不成熟;另一方面,許多組培公司為了多賺錢而不注重品質。例如一個原本只可繁殖8代的苗卻繁殖了十幾代。現在蝴蝶蘭種苗主要存在變異率高、種苗成活率低、發病率高等問題。在我看來,種苗的質量決定了企業的生存能力,只要種苗生產企業有質量好的種苗,就會擁有大量的訂單;成品花生產企業有了高質量的種苗,就會在市場上具有絕對競爭優勢。因而,提升蝴蝶蘭種苗品質與整個產業發展息息相關。
改變銷售策略
目前,國內蝴蝶蘭產業還是傳統的南苗北花局面,南北溫度、地理位置的巨大差異引導了具有區域性特色的生產模式。在我國南方地區,如廣東、上海等地,云集了一批具有較強實力的種苗生產商;而在我國北方地區,如北京、山東等地,分布著不少大的成品花生產商。現在蝴蝶蘭成品花生產有向北逐漸擴大的趨勢,隨著蝴蝶蘭市場需求量的不斷擴大,再加上北方市場也在不斷壯大,不少大企業看準了內蒙古、甘肅等地,在此生產蝴蝶蘭成品。由于這些地區氣候冷涼,在催花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而且培育出的成品花花朵大、品質好,因而這些地區將逐漸成為蝴蝶蘭成品的主要供應地。
現在,成品花市場已經逐漸由季節性銷售轉為常年銷售,這就需要改變傳統的營銷模式,逐漸向訂單生產轉型,由市場需求決定成品花生產量,由成品花生產量決定種苗擴繁量,以銷代產。因此,我希望能夠進行資源整合,實現從種苗到成品花的捆綁式、訂單式穩定合作,進而實現穩定生產,使整個蝴蝶蘭產業健康有序發展。
大陸的蝴蝶蘭產業已經逐漸起步,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蝴蝶蘭作為一個有序經營的產業,一定要進行長遠規劃,從研發新品種、提高種苗品質、增加日常銷售等環節抓起。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kstxi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