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處逢生”濕地物種保護受冷遇
江蘇省泰州市的溱湖濕地擁有眾多的水生生物,但人為開發使其種類數量大幅減少。近日,揚州大學生物學院暑期“濕地考察”小分隊在此調研時發現,一度絕跡的野菱、莼菜、茨藻等物種重現濕地,但卻無人識貨,珍惜物種被當作野草對待。
據了解,野菱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曾因水體污染成為瀕臨滅絕物種,但后期的綜合治理使得這種物種“絕處逢生”,但是,野菱在濕地的再次“復活”卻未能引起游客和管理方的注意。其中濕地水禽園里的野菱長勢相當好,但一些白頭鴨卻以之為主食。
被中國科學院認定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植物的莼菜也受到相同“冷遇”。莼菜,1999年被國務院批準列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利用開發價值極高,具有清熱、利水、消腫、解毒、防癌抗癌、增強機體免疫等功效,是一道傳統的地方名菜。
據濕地導游介紹,這些水生生物他們根本不認識,在他們看來,野菱、莼菜就是雜草罷了,國家二級保護野生植物的頭銜更是無人可知。
有生物專家曾指出:“濕地植物在生態循環過程中充當生產者的身份,一旦被破壞,將有可能導致整個生物鏈循環的停滯,后果相當嚴重。”揚州大學植物學教授金銀根指出,這些野菱是珍貴物種,相關管理部門應引起重視,形成保護意識。
目前,江蘇省已啟動野生植物原生境保護點工作,為野生莼菜、野生菱、野生茨藻等野生水生植物設立保護區。不過,揚大專家建議,針對當前野生植物資源破壞、流失加劇、瀕危狀況較嚴重等嚴峻形勢,有關部門還應專門進行農業野生植物資源調查,摸清家底后再采取針對性的搶救保護措施。
編輯:gloria
相關閱讀
江西成立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
近日,江西省濕地保護專家委員會成立,聘請復旦大學教授陳家寬擔任顧問。本屆專家委員會由來自生態環境、氣象、土壤、地理、監測、動植物保護等各個領域的31名專家委員組成,其中外省專家7名。【詳細】
海口市濕地保護協會成立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詳細】
我國濕地保護率達49.03%
濕地通常是指陸地和水域的交匯處,中國的濕地資源豐富,城鎮濕地發揮著洪水控制、水源供應、廢物處理、綠色空間和生計來源等多種功能,是城市重要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承載著城市豐厚的人文積淀,為宜居城鎮創造條件。【詳細】
天津五大工程推動濕地保護與恢復
從天津市林業局獲悉,今年起至2025年,本市將通過實施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點歷史遺留清理工程、生態移民工程、土地流轉工程、生態補水工程、濕地修復工程,推動全市濕地保護與恢復,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共贏。【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