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李迪華:城市綠地建設與生態學原則合拍嗎?
點擊二
焦點關注
如何解決城市內澇與水資源短缺的矛盾
關鍵思路
把雨水看做城市的寶貴資源,充分發揮其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維護作用
記者:我國目前絕大多數城市都面臨缺水問題。一方面是水資源短缺,一方面是城市內澇,如何解決這一矛盾?
李迪華:解決這一矛盾,首先要改變對雨水的看法。習慣上,人們把雨水看成是無太大實際用途的、需要盡快排掉的、會給城市帶來各種不便的東西。就是在這樣的觀念支配之下,城市建設者和公眾都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排水。正確的觀念是,把雨水看做是城市的寶貴資源,不但不要排掉它,還要留住它。要想方設法創造條件蓄滯雨水,讓它補充地下水,用滯留的雨水澆灌花草綠地,維護城市濕地,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充分發揮雨水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維護作用。
留住雨水的具體途徑包括:一是讓城市花壇、綠地、公園具有蓄滯水功能。花壇、綠地建得要比路面低,下雨時水才會從路面流向綠地,并通過綠地回補到地下,多余的水被暫時滯留下來。二是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中不必要的固化。停車場、居住小區和公園中的人行道,盡量不要固化。國家應考慮出臺新的城市人行道標準,最大可能地減少城市人行道的固化建設模式。三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城市中的可滲漏地表面積??蓾B漏地表除包括花壇綠地外,還包括越來越多的滲水磚鋪裝的人行道。在實際施工中,很多地方的人行道、廣場鋪裝的是滲水磚,但下面卻是按照不可滲透的方式施工的,滲水效果因此大打折扣。四是要恢復城市河湖的自然形態,也就是恢復城市水體的水質自然凈化功能,解決雨水中包含少量氮磷污染物成分的問題。五是保留和建設具有滲水和蓄滯水功能的明溝排水系統。明溝的優點在于小雨時蓄水,大雨時排水,平時是具有生態系統功能的草溝或者濕地。
點擊三
焦點關注
城市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
關鍵思路
城市生態系統是高度受到人工化影響的,不能用自然生態系統的觀點去解決城市生態系統的問題
記者:您能否簡單介紹一下城市生態系統?它的顯著特征是什么?與自然生態系統有哪些區別?
李迪華:從生態學的角度,任何一個能夠界定出邊界的區域都可以視為生態系統。城市就是一個生態系統,是一個由包括人在內的城市生命有機體與城市環境共同構成的有機整體。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它最大的特點就是人是生命有機體的主體,城市環境高度人工化,生態系統的自我維護功能相對較弱。這也是為什么單靠一種方法,難以徹底解決城市內澇這一問題的原因。
學術界有一個誤區,就是試圖用自然生態系統的觀點看城市生態系統。這種觀點導致人們在城市內澇發生后,認為城市綠地被蠶食、城市綠地數量不足是內澇加重的主因。沒有城市化的鄉村地區也發生洪水,那里都是林地、農田、河流濕地,人工化影響很小。顯然,綠地數量不能認為是城市內澇嚴重的主要原因,這樣的觀點至少是不全面的。城市生態系統是高度受到人工化影響的,不能用自然生態系統的觀點去解決城市生態系統面臨的問題。要知道,城市就是城市,鄉村就是鄉村,自然就是自然,不能把這些混為一談。只有當我們具備這種思想的時候,才能客觀地看待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車公莊19號院景觀改造
設計師既是場地修繕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謀共建的方式,以生態、健康、友好作為核心手段,修復大院環境,創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區環境大幅度提升,社區鄰里互識,溫暖度開始回升,成為綠色創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項目【詳細】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