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南充:四季奏響“春之聲”
近日,記者來到四川省南充市西山風景區,這個城市之畔的青翠山嶺,給城市抹上了濃淡相宜的綠意。雨后的西山空氣清新,濕潤的空氣里纏繞著樹葉的清香,讓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賜予的天然氧吧里。
嘉陵江岸綠意盎然
經濟生態互利共贏
西山風景區一眼望不到盡頭的綠色盡顯南充生態林業的蓬勃發展。金城山森林公園、白云寨森林公園、太蓬山森林公園、盤龍山森林公園、太和白鷺保護區、構溪河濕地保護區……伴隨城市發展的,還有無處不在的生態綠化。
2009年,南充市綠化嘉陵江沿岸,順慶區完成嘉陵江沿岸生態綠化工程12400畝,栽植以楊樹等樹種為主的速豐林苗木136.91萬株;嘉陵區栽植四季楊、中華紅葉楊等苗木124萬株;嘉陵區綠化造林18700畝……幾年來的持續播綠,讓嘉陵江兩岸綠樹成蔭,也帶動了沿岸生態經濟的發展。
高坪區龍門街道辦事處鐵錢壩中華紅葉楊示范基地,是南充市將速豐林和嘉陵江綠化工程完美結合在一起的典范。2008年2月,四川省長龍生態林業發展有限公司在鐵錢壩租賃2000畝河灘地,栽植了中華紅葉楊、長龍1號、長龍2號等10多種優質速生楊樹10萬余株,扦插育苗300萬株。
10月9日,記者在鐵錢壩看到,原來的河灘地變成規模初具的園區,三縱一橫的5公里園區公路、4公里灌溉渠道和500米的輸水管道等基礎設施已經建成。有了美麗的紅葉楊,鐵錢壩成了嘉陵江沿岸一道亮麗風景。
地處嘉陵江、西河沿岸的南部縣盤龍鎮,也抓住有利時機發展生態林業。到目前,盤龍鎮已發展7900畝速生林,森林覆蓋率達45%,出現了“陡坡耕地逐漸退,綠樹青草悄然歸”的景象,為當地帶來的不只是經濟效益,更帶來了綠樹成蔭、空氣清新、環境優美的綠色生態環境,實現了經濟生態雙贏。
不同特色生態林業
成就南充綠色美景
生態林業要實現持續性發展,離不開長遠的規劃。南充市以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發展特色林業經濟。低山深丘產業區包括儀隴、閬中、南部、營山及西充的部分鄉鎮,重點建設竹產業基地、藥材基地和特色干果基地,依托嘉陵江兩岸、升鐘水庫庫區,發展以楊樹、巨桉等為主的速豐林和以藏柏、榿木為主的防護林。
淺丘帶壩產業區包括市轄三區及蓬安、西充部分鄉鎮,結合嘉陵江兩岸生態造林、天保和退耕還林工程,重點建立以優質枇杷、梨類、核桃為主的觀賞型生態經濟林基地和以楊樹、巨桉為主的速豐林基地,新建一批新的森林景點,形成特色濃郁的城郊森林生態圈。
據市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十一五”以來,“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兩大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和嘉陵江兩岸生態綠化工程建設共完成工程造林104.14萬畝,新建林業產業基地75萬畝。年均造林成活率99.8%,造林保存率95%,完成工程國家總投資11.2億元,644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有效治理。
編輯:liang
相關閱讀
國家沙漠公園建設管理需提質增效
11月29日,第五次國家沙漠(石漠)公園專家評審會在北京召開,對36個沙漠(石漠)公園規劃進行評審。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劉東生參加評審會。中國工程院院士尹偉倫、張守攻參加評審。【詳細】
廣東惠州生態方案出爐 建綠色現代山水城市
《惠州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2017-2020年)》(以下簡稱《方案》)日前出臺,該方案提出,從構建綠色國土空間開發新格局、建立綠色發展產業體系、全面提升全市生態環境質量、促進資源循環高效利用、構建安全的生態格局、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良好社會風尚等7項主要任務著手【詳細】
天津加大力度推進濕地保護
出臺規劃、搬遷移民、流轉土地、拆除建筑……為保護“華北綠肺”,涉及875平方公里、占全市國土面積7.4%的濕地保護舉措正在天津加大力度推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