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臨沂國際雕塑公園景觀設計賞析
雕塑公園,從命題層面上理解,是一個展示雕塑的場所。設計者須通過環境烘托雕塑,一方面給人們帶來感官上的享受,另一方面形成人與雕塑的互動。作為一個城市公園,它須要面對這個時代中人與環境的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可被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生態問題,另一方面是人性化問題。可以說藝術、生態和人性,是本項目需要解決的3個基本命題,我們將設計理解為表達與平衡這三者關系的過程。
三者分別有不同的出發點,從生態角度講,最少地利用資源,最少的人工介入以及運用自然做功,是生態的出發點;從人性角度講,人們總是試圖在特定的環境中獲得更多的感官體驗并享受更多便捷;從藝術角度來講,藝術的表達源于對語言的組織,源于人們對其語言的整體性和完整性的要求,無論藝術語言復雜與否,都能產生美。
在處理三者關系時,設計的繁與簡應該被辨析地看待。在既定的空間中,豐富人們的體驗是設計的方向。
本方案利用控制節奏的方式來實現這一需求,通過構圖,布局關鍵的體驗點(點即場所),再運用線(行走軌跡)連接不同的點,實現連續性和完整性。同時,充分發揮點的作用,使其帶給人們豐富的體驗。
本項目的總體布局包括中心園區和L型帶狀園區。在公園中心區,利用一條曲線的路徑兼廊橋串起6個“燈籠”主題場地。一條曲線結合6個點解決了中心園區的參與問題,也實現了藝術表達。曲橋以符合安全需求為原則,從最基本的結構出發進行極簡設計;而點狀場所的設計則趨向豐富性,以增加體驗的魅力。L型帶狀園區同樣利用點線面的對話,并與可參與性的雕塑相結合,使這一公共空間的活躍性被增強。
公園內實景
公園內雕塑
藝術、生態和人性與三者相互碰撞,相互妥協,最終相互滲透。我們無法做到生態的原教旨主義,同時我們也無法一切從人性的角度出發,不顧及生態與可持續問題。而藝術的表達必須兼顧兩者,在繁簡之間游弋。
而三者的共同取向又是什么呢?設計最終創造了什么?設計的終極創造是被賦予一貫的歷史中的永恒呢?還是可持續語境中的變化呢?
我們創造的空間,是讓自然做功,充分賦予其變化?還是以永恒不變為表達的主體呢?這一問題也須被辨析地看待。我們將其最終的問題理解為是材料的問題,從廣義上講,也即資源的問題。回顧人類歷史中偉大空間的創造,大多數都符合維特魯威的“堅固、適用、美觀”的三原則。
當代景觀、抑或說現代景觀較之傳統景觀的巨大變化,便是當代景觀的可變性。恒久、堅固、耐用,不再是設計的核心,具有原始力量的材料的特性被拋棄或被掩蓋。在本項目中,材料的原始性是表達的核心,遵循的原則是盡量減少材料的加工環節,并就地或鄰近取材。對植物而言,結合自我選擇性強的次生林的運用,保持植物的自然生長狀態是設計的核心,也就是提倡低維護性和“野草之美”。具有原始狀態的材料和自由生長的植物之間的呼應存在于諸多場所之中,體現了原始和狂野的力量,也是對生命力的一種表達。
公園所處位置為城市新區中心區,三面環河,其西側為沙灘浴場,南側為商業酒吧街和電視塔。故沿公園外圍設計L型帶狀園區,內部為中心園區。L型帶狀園區主要為林下雕塑參與區,由系列主題園、點式建筑和林下綠地組成。中心園區以自然和生態為設計核心,由坡地、濕地、水系、系列點式主題空間和一條貫穿園區的廊橋構成。
中心園區是雕塑的主要展區。有兩條主要的空間曲線穿過了中心園區,一條是曲線路徑和廊橋,一條是濕地水系。中心園區地形低于城市干道,三面環河,園區內還有一個建成的污水處理廠,所以水成為了重要的環境因素。
中心園區環境以自然為主題,雕塑的展示被分布于不同的主題園區內,所以園區平面采用了細胞式布局,利于游覽的曲線路網穿插其間發揮作用,而穿越園區的主路網和其上的廊橋居于曲線路網的中心,并連接6個向心性場地,每一個主題園又分母園與子園,利用密林圍合開闊場地,以作為雕塑展示的背景。
濕地系統與污水處理廠緊密相連,污水處理場排放的經過處理的達標水首先被引入公園的濕地系統中,通過生態水池、濕地泡的凈化,流入到園區的中心水域,之后經過濕地泡,流入到臨近的柳青河中。濕地系統整體下沉,不僅增加了雕塑園的地形效果,其本身也是整個園區的雨水收集和凈化系統。
廊橋作為整個中心園區最主要的人工構筑,便于游人快捷地穿越整個園區的密林,使人們在空間上得以更好地感受整個場地。運用H鋼作支撐,廊橋的形式被簡化處理,橋面運用橙色塑膠鋪地,與綠色的環境形成強烈對比。
燈籠是對6個主題園區的提示,同時也作為曲橋的出入口,充分利用不同的材料營造出變換的光線效果,石材、鋼材、玻璃是3種主要的材料。除燈光效果之外,日光和自然光線下的觀影效果也被精心地設計。
公園內實景
L型帶狀園區
入口區的臺地廣場中的石陣形成了雕塑空間,石陣中種以生命力旺盛的鄉土植物,與場所中的現代元素形成強烈的對比。
林下雕塑區位于帶狀公園寬闊地帶,一條林下路徑連接了參與性極強的主題雕塑。設計者對林下雕塑區的植物基底采用織錦的方式,運用多種鄉土草本植物和野草以作為林下的基礎植物。
系列主題園由雕塑花園、戶外雕塑展花園、迷宮霧園和兒童游戲園組成。雕塑花園為方形庭院,透空式圍墻圍合了整個空間。園中均布方形種植池,陳列雕塑作品。戶外雕塑展覽雕塑花園位于雕塑展覽館和管理中心兩側,為兩個長方形花園,基底由系列方形種植池組成,放置展覽雕塑。迷宮霧園以片石陣列其中,間以野草,以螺旋的方式營造了妙趣橫生的魅力空間。在迷宮中心則設置了霧噴營造夢幻的空間。
餐飲與酒吧建筑,在平面布局上采用圍合式院落形式,建筑立面采用取景框的設計理念,著重關注建筑造型的錯落感和開窗的方式,運用現代的設計手法和具有個性的立面材料,營造豐富的變化。
雕塑展覽館與管理服務中心利用當地鄉土材料與現代建筑設計語言相結合的方式,運用圍合式院落,豐富使用者與參觀者的觀游體驗。
系列構筑,一條貫穿公園南北的支線路經串起了系列特色構筑,特色構筑可兼作洗手間、咖啡吧等功能場所。
編輯:fengxiaolin
相關閱讀
園林水系池岸景觀設計
近來,環境景觀越來越注重水體,無水不靈;有的房地產公司還提出戶戶開門臨水的要求。而在實際操作上,水面邊岸則是易被忽視且不易設計、施工好的項目。其所占投資比例不菲,值得斟酌探討。【詳細】
成功的景觀設計輕松拯救空間顏值
近年來,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的要求在不斷的提升,對于自然的向往也越來越強烈。【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