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遺址保護: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初步形成
作為我國大遺址保護展示模式的一大創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集中體現了文化遺產保護理論和體制的創新,不僅妥善解決了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根本扭轉了大遺址保護的被動局面,而且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美化城鄉環境、實現文化遺產永續傳承等方面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和贊譽。首批12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已經初步建成開放,23個入選立項名單的考古遺址公園也在有序推進。眾多大遺址擺脫了歷史輝煌與現實凋敝的尷尬,實現了從城鄉發展的死角到城市名片的華麗轉身。
近年來,國家文物局積極與地方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或共建協議,有效整合中央和地方在政策、技術及資金等方面的優勢與力量,有力地推動了大遺址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實踐證明,通過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方式,可以較好地解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和發展問題,實現“文物本體保護好,周邊環境整治好,人民生活改善好,經濟社會發展好”的總體目標。11月,國家文物局與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大遺址保護現場會暨大遺址保護荊州高峰論壇,共商大遺址保護大計。本報將論壇上的講話擷英采華,以饗同好,望能襄助大遺址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
科學保護大遺址全民共建惠民生
單霽翔(國家文物局局長)
進入新世紀以來,大遺址保護的全國性格局初步形成,并朝著“六片、四線、一圈”為核心、150處大遺址為支撐、覆蓋全國、全面體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發展歷程的大遺址保護新格局邁進。
新時期新形勢下,“科學保護大遺址,全民共建惠民生”必將是我們今后努力的重要方向。首先必須堅持科學保護的理念不動搖。要處理好遺址保護與區域發展的關系,不斷深化各種制度設計,實現從粗放式管理到精細化管理的轉變;要將考古工作貫穿大遺址保護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的始終,將規劃放在至關重要的地位,通過規劃來統籌指導各項工作,實現大遺址保護的全面推進。
同時,必須堅持全民共建的思路不動搖。要堅持政府主導。發揮中央政府的指導和引導作用、地方政府的主體作用,進一步做好“五納入”,積極探索、建立符合地方發展需要的大遺址保護和利用模式;要鼓勵廣大民眾的廣泛參與,讓民眾成為大遺址保護的生力軍。
此外,必須堅持惠及民生的目標不動搖。要理順遺址保護和民生改善的關系,努力做到相互促進,共同發展;要改善當地民眾的生活空間環境,致力于為廣大民眾提供公共文化場所;要考慮廣大民眾的基本文化需求,突出城市自身的文化內涵和底蘊,增強民眾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
大遺址保護推動文化強省戰略
張昌爾(湖北省委副書記)
我省荊州片區的楚文化遺存分布最集中、形態最完美、內涵最豐富,是我省大遺址最突出的特點和最主要的優勢。抓好這些遺址的保護工作,對于我省實施文化強省戰略、推動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大遺址保護必須跳出“就保護而保護”的狹義理念,追求“文物保護、弘揚文化、促進發展、改善民生”。要牢固樹立規劃先行的理念。2010年3月,湖北省政府與國家文物局簽署了《大遺址保護荊州片區共建協議書》。同時,我們在規劃布局中,充分考慮城市的功能區劃、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各大系統要素,著力提高大遺址保護的科學化、規劃化水平。
要注意運用科技作支撐。我省在遺址本體和出土文物保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并成功應用于大遺址保護荊州片區的具體實踐,如出土的絲織品和漆木器保護、熊家冢車馬坑展示,就是成功的范例。
要以人民群眾為主體來推進大遺址保護,積極調動群眾積極性,聚力于民,通過營造重視文化遺產的良好社會氛圍,建立起基層參與文物保護的嚴密網絡。同時,立足于改善民生,普惠于民,堅持大遺址保護事業的公益性,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有效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
大遺址是國土資源管理的重要內容
孫雪東(國土資源部規劃司處長)
我部一直高度重視大遺址保護工作,在國土資源管理各個方面都給予大力支持。一是創新土地規劃編制,保障大遺址保護用地需求。在土地規劃編制中,將大遺址等用地劃入禁止建設區,禁止在區內進行一切與大遺址保護不符合的建設活動。在規劃建設用地指標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將西安、洛陽、安陽等大遺址保護和建設所需用地作為單獨功能分區,不計入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做到應保盡保。同時要求在大遺址保護邊界外預留一定寬度的緩沖帶,控制土地開發強度和時序,為今后長遠保護留下空間。
二是充分發揮耕地的生態、景觀和間隔功能。在大遺址保護中,重點鼓勵建設休閑綠地模式,既提高綠化率,保護文物,又不擠占城市發展有限的用地指標。積極倡導保留大遺址內部及其周邊的耕地,作為城市中的“綠心、綠帶”,與其他建設用地穿插布局,形成良好的城鄉宜居環境。
隨著一批大遺址保護公園的建成,極大地改變了遺址本體及周邊的環境,真正做到了讓遺址像公園般美麗,讓公園有歷史的底蘊。大遺址既是重要的物質存在,也是文明的重要載體,我們在國土資源管理中,將進一步支持和做好大遺址保護工作。
編輯:vivian
相關閱讀
來二連恐龍遺址公園一起研究古生物吧!
4A級旅游景區,位于二連浩特市區東北9公里處的額仁諾爾鹽池一帶,是內蒙古最早載入國際古生物史冊的恐龍化石產地,園內陸續發現盤足龍、鴨嘴龍、似鳥龍、甲龍、角龍化石十余種,發現恐龍蛋化石在世界上尚屬首次,證實了恐【詳細】
重慶銅鑼山國家礦山遺址公園 “桃心”水坑
位于重慶渝北區石船鎮內的銅鑼山國家礦山遺址公園,是當地政府將上世紀70年代采石留下的礦坑、懸崖絕壁打造而成的。【詳細】
鄭州:以生態綠化方式讓古遺“活”起來
鄭州市生態保遺工作推進會在新鄭召開。鄭州市委常委、統戰部長、市生態建設領導小組副組長楊福平出席會議。鄭州市財政局、文物局、各縣市區、管委會生態保遺工程等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參加會議。【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