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遺址保護: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初步形成
楚紀南故城是荊州的名片
李新華(荊州市委書記)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大遺址作為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資源,是城市發展的積極力量。正在實施保護性開發的楚紀南故城大遺址,已成為荊州獨具特色的城市名片。近年來,我們堅持以科學保護為前提,遵循大遺址保護工作的客觀規律,重點突出規范保護、全民保護、科技保護,建立大遺址保護新體系;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根據《局、省共建大遺址保護荊州片區框架協議書》要求,策劃編制了六大重點項目,共拆除各類建筑9萬多平方米,清理場地13萬平方米,征地1000多畝,拆除工業企業9家、經營戶20多家,搬遷單位4個,安置職工300多人,搬遷并妥善安置農戶60多戶,遺址區環境面貌得到明顯改善;堅持以全民共建為依托,按照文物保護工作“五納入”的要求,采取“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全民共建”的大遺址保護建設模式,通過創新管理體制,完善文物保護機制,健全激勵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加大打擊力度,加大政策支持,全方位構建宣教平臺,多舉措豐富活動載體,多層次拓展參與渠道等工作,努力協調好大遺址保護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關系,努力呈現大遺址保護新格局。
以遺址保護增強揚州的發展活力
王燕文(江蘇省委常委、揚州市委書記)
揚州歷代城池層層疊壓,記載了揚州的起源、發展和變遷。近年來,我們堅持系統規劃引領遺址保護。一是確立正確的規劃理念,堅持整體保護、全面保護、以用促保;二是編制系統的保護規劃,修編城市總體規劃,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制定了名城保護體系,還積極編制揚州城遺址保護專項規劃和明清古城保護專項規劃;三是堅決維護規劃的尊嚴,認真履行審批程序,嚴格審查項目設計方案。
我們搬遷了遺址范圍內約4000戶居民、100多家企業單位,使遺址的風貌和生態環境得到明顯的修復;結合遺址保護,重點實施綠化工程,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環境。同時,我們注重發揮遺址的當代文化價值,以遺址保護引控城市規劃建設,以遺址保護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以遺址保護增強城市發展活力。我們將以參加這次荊州論壇為新的起點,進一步做好揚州城遺址保護工作,力爭在2014年揚州2500年城慶之際建成揚州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塑造獨具鄭州特點的城市空間
吳天君(河南省委常委、鄭州市代市長)
鄭州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史上最璀璨的明珠。長期以來,我們統一思想,統籌全局,明確了大遺址保護工作的思路和方法;高度重視、加大投入,著力做好各項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堅持走科學化、規范化發展道路,高起點、高標準地編制了大遺址保護規劃;統籌協調,大力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制定了城區發展規劃;集中全力,實施多項本體維護及環境整治工程,鄭州市大遺址得到了科學、有效地保護;圍繞大遺址保護,促進城市布局優化和功能完善,實現了城市環境的協調發展;注重工業遺址和近現代優秀建筑的保護工作,擴展文化遺產保護范圍和內容,豐富了城市文化內涵。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進一步堅持政府的主導作用,走法制化道路;抓緊城市快速發展機會,完善大遺址保護各項工作,為城市增添亮色;進一步做好各個遺址的保護規劃編制工作,使遺址保護工作規范、科學、有序;以申報、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為契機,打造獨具鄭州歷史文化特點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繼續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公眾參與機制。
編輯:vivian
相關閱讀
汪怡嘉:特色城鎮的景觀設計與實踐
汪怡嘉女士是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造園景觀系教授,曾任AECOM 中國區景觀設計副總監,致力于園林景觀規劃及設計已有二十年以上。她多元化的項目經驗來自美國、臺灣、香港、中國大陸及其它亞洲不同地區的項目。項目類型包括【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