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迪士尼看主題公園的“虛幻”魔力
在當代旅游研究里,麥克奈爾的《旅游者》是一部必讀之作。該書最核心也最有影響力的觀點是:旅游的終極目標是尋求一種與乏味平庸的現代生活相悖的“真實”。麥克奈爾認為,我們祖輩所仰賴的那種單純、樸實、有機的生活體系,在現代社會中已經為強大的工業化所破壞。所以,一切都變得不再“真實”。因此,人們需要去旅游,才能獲得與自己的生活圈子截然不同的真實感。
然而,麥克奈爾自己也承認,“真實”是很難界定的。究竟什么是“真實”?農村此起彼伏的麥田比城市鱗次櫛比的高樓更加真實嗎?敦煌的斑駁壁畫比北京798的后現代藝術更加真實嗎?況且,越真實越能吸引旅游者嗎?
不是!真實情況與麥克奈爾的論斷截然相反,各種旅游數據都明確顯示:最吸引游客的旅游景點,恰恰是那些外表最不真實的東西。越是虛幻,越吸引游客。比如主題公園。
《福布斯》雜志曾經根據游客數量公布過一個“世界十大旅游點”。該“十大”中,有四個都是迪士尼旗下的主題公園。其中,佛羅里達的“神奇王國”(MagicKingdom)排名第三,加州的迪士尼公園排名第五,日本和法國的迪士尼樂園分別排名第八和第十。除此之外,其他幾大旅游點也都是類似紐約時代廣場之類的繁華都市區。
“真實”在這里慘敗。
為什么虛幻的迪士尼能有如此魔力?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迪士尼帶著自己的女兒逛了不少主題公園,他發覺主題公園這種模式非常有助于自己卡通片的推廣,便考慮在加州的工作室周圍建立一個類似的公園。后來這個想法越做越大,1955年,成型的迪士尼公園規模已經遠遠大于最初的設想。就連迪士尼自己也沒有想到,這種將虛擬人物和故事帶到現實世界,并供人娛樂的方式具有如此龐大的市場前景。
1971年,一個更大規模的迪士尼主題公園在佛羅里達奧蘭多市建成。從此奧蘭多搖身一變,從一個瀕臨沒落的舊式小城,成為舉世矚目的“神奇世界”。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曾稱贊,迪士尼的進入,從根本上改變了奧蘭多市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結構。就連落戶于此的NBA籃球隊,都以“魔術隊”(Magic)命名,由此可見迪士尼在此地的巨大影響。
在美國本土的迅速擴張已經不能滿足世界各地旅游者的需求,迪士尼陸續又在海外開設主題公園,并在加勒比海開辟了專門的迪士尼游船。值得一提的是,在2014年上海迪士尼建成之際,加上香港,中國將成為美國本土之外第一個開辟兩個迪士尼主題公園的國家。
麥克奈爾的理論遇到了危機,難道活生生的“真實”文化,還敵不過幾個蹦蹦跳跳的卡通人物嗎?其實,麥克奈爾并沒有錯,只不過我們看待“真實”的角度需要更有彈性。在我看來,農村的麥浪并不等于真實,迪士尼的公主也不虛幻。
正如主題公園的研究者祖琴(Zukin)所說,主題公園是一個追求個性、凈化心靈、宣揚審美、烘托理想的世界。在這里,人們可以擺脫殘酷的外部世界,享有充分的自由和安全感,它是虛幻與現實的奇妙結合。
這樣看來,主題公園的卡通人物和農村的麥浪并沒有本質區別,它們都是生命活力的體現,盡管前者看似“虛假”,后者更接近“真實”。它們都是我們在世俗的現實世界里對理想“異鄉”的一種想象而已。那微風中起伏的麥浪喻示著我們曾經擁有的過去,那陽光下起舞的米老鼠則代表著我們從未擁有過的未來。
這就是主題公園的奇妙之處。有的學者會酸溜溜地說:這個世界已經“迪士尼化”,人們總會對那些從未在現實中存在過的事物產生親近感,并趨之若鶩。但我認為,這種批判太過書卷氣,正如以研究流行文化著稱的馬里蘭大學教授敏茨(Mintz)所說:主題公園有什么不好?旅游要的不就是趣味、歡笑和娛樂嗎?
編輯:l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