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政治與當代國際關系(上)
這里面有兩類課題:
一類課題是,生態問題以何種方式作用到國際權力結構的分配,又如何影響聯盟與對抗的新組合模式?在這方面,所謂“南北關系”問題,顯得尤其突出。典型的事例之一,是有關氣候改變原因的爭論。基本上,有傾向于北方國家(發達國家)和南方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兩種基本意見。[注17]前者認為,氣候的人為改變主要來自于落后、愚昧地區民眾對森林的亂砍亂伐和對植被的各種破壞(包括不恰當的農業耕種方式、食物攝取方式、燃料原料結構等等),所謂“沙漠化過程”完全是某些發展中國家錯誤的發展政策所致。后者提出相反的意見,認為發達國家的大眾消費結構(大量使用家用電器、大量棄置城市垃圾等等)、工業高能耗結構和對發展中地區的不計后果的掠奪性開發(如石油的大量開采和其它礦物燃料的過量汲取),才是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他們以城市化和汽車工業造成的嚴重生態污染為例,強調工業發達地區各國要對當前生態失衡負主要責任。依照前一種意見,某些發展中國家目前的經濟發展方式和由此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速度,已經超出了國際社會的道德容忍度,是完全不負責任的、不顧他人的方式;“不僅對自己的子孫后代缺少責任意識,而且對國際共同體缺少責任意識”。因此,必須采取各種形態——不論是外界鼓勵采用合理的、“可持續的發展方式”,或者是提供各種技術、資金等環保援助,或者是使用強制的、國際法的和國際干涉的方式——制止發展中地區的這一勢頭;對于這種論點的人來講,所謂“可持續發展”,首要的目標是針對“野蠻的、不能持續的發展”,即制止竭澤而漁、殺雞取蛋的開發方式。他們批評說,有些發展中國家甚至以破壞環境為要挾,強迫發達國家和國際社會提供他們所需的各種援助。這一派意見體現在國際政治觀念中就是,要加強現有的國際制度和國際法的實施力度,加強國際干涉及其哲學基礎的研究,加強對不合理開發方式的監督和控制。相反的意見批評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指責是一種虛偽且傲慢的態度,認為發達國家目前實際消耗著地球每日消費的絕大部分燃料、原料,卻拒絕讓后發展地區的人有享受(或有可能享受)同樣的消費模式及舒適生活機會;真正的不道德是“了解事情的利害關系,在自己不肯做出任何讓步的同時卻讓別人做出犧牲”。批評者質疑,這能否算作公正、平等,能否稱作道義的選擇?!在他們看來,假如發達國家真的愿意與發展國家一道解決生態危機,首先必須從自身著手,比如增加對不發展地區的援助、放棄掠奪性貿易、減少過于奢侈的消費、改造舊的生活觀念等等。對于世界共同體而言,這一過程的含義在于改造既有的不合理的國際經濟和政治秩序,放棄西方舊式的支配性模式,建立機會更加均等、權利更加平等、規則更加公正的國際民主機制(國際政治格局)。這才是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注9]
另一類課題是,生態環境因素如何構成了國家間暴力沖突的新來源,情況有多嚴重?西方有國際沖突研究專家指出,生態環境的改變會改變國家間的力量平衡,在某個區域或全球范圍內導致新的不穩定,并誘發各種沖突乃至戰爭。[注10]例如可能會導致這樣一些問題:氣候的變曖,導致北冰洋不凍航線的緊張并引起對南級資源的爭奪;膨脹的人口和土地壓力造成移民潮,給接受國的國內秩序和周邊地區的穩定帶來消極后果;水資源的緊張(尤其是水供應的下降)和上游的污染,導致相關國家的矛盾與沖突;在一些發展中國家,食品的缺乏造成城鄉之間、定居者與流動人口之間的緊張關系;如果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糧食出口國用食品作為要挾或施壓的武器;聯合國海洋法的生效,加劇沿海國之間的“藍色圈地運動”、以及沿海國和內陸國之間的生存權利之爭。有人認為,發展中國家比發達國家更易受到環境遭破壞的影響,并導致彼此間的麻煩,因為發展中世界仍然沒有充分意識到環境退化的惡果,仍然在使用舊的開發方式加劇生態環境威脅(如濫伐森林、農田退化、水資源過度汲取、漁業資源枯竭等);也有人認為,發達國家比欠發達國家在環境之戰中顯得更脆弱和易遭攻擊,例如生態問題導致的移民潮肯定向歐美方向移動,核污染主要出現在工業化區域,汽車和電器等現代消費品的大規模使用嚴重加劇了工業化國家對石油等礦物原料的依賴程度,“生態恐怖主義”勢力打擊的主要目標當然是以美、日、歐為中心的西方國家。不論我們贊成哪一派觀點,有一個現象是毋庸置疑的:生態環境在當代所受到的破壞,給國際戰爭和國家間沖突增加了許多新的變量,使國際社會和主權國家同時變成某種新形式的“人質”——生態環境可怕退化的“人質”。[注11]
論述到目前為止,生態環境威脅對主權國家和國際社會的挑戰,仍然限于“傳統的安全關注”的層面,就是說,它只是給國家提出了新的任務或壓力(包括設置新的功能與目標),并沒有要求限制甚至改變國家本身;國際格局仍然被視為某種“無政府主義的”的競爭和沖突環境,全球一體化與合作還沒有提上議事日程;生態環境之被破壞給國際政治研究帶來的各種問題,與其說是一種挑戰,不如講是一種激勵;在國家角色的塑造上,這些問題被當成是“建設性的”,而不具有“破壞性的”后果。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車公莊19號院景觀改造
設計師既是場地修繕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謀共建的方式,以生態、健康、友好作為核心手段,修復大院環境,創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區環境大幅度提升,社區鄰里互識,溫暖度開始回升,成為綠色創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項目【詳細】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