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建筑帶來巨大“后世博”效應
曾吸引游客達7300多萬人次的上海世博會已落幕一年有余。龍年新春,這片橫跨黃浦江兩岸的5.28平方公里土地,正在孕育新一輪的開發建設。筆者日前了解到,世博會地區后續開發利用正加速,長期效應有望輻射海內外。
世博博物館征集設計方案
上海市市長韓正在上海“兩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要按照“百年大計、世紀精品”的要求,打造帶動城市功能提升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濱江發展軸,加快世博會地區后續開發利用,完成世博軸綜合改造工程。
龍年里,政府間國際組織——國際展覽局(BIE)惟一的官方博物館將在上海世博園原址正式開建。按照初步規劃,館方將先進行博物館設計方案的全球公開征集,待方案最終敲定后,世博會博物館工程將正式打下第一樁。
在世博原址的浦東區域,除已經重開的“月亮船”原沙特館外,原意大利館和盧森堡館按計劃將于龍年新春完成內部更新,3月將正式“復出”,成為中歐經貿文化交流的一個新窗口。
2010年世博會期間令中外參觀者難忘的白色巨型地標建筑“世博軸”,也有望在年內重新迎客,其后續利用定位為一個綜合性的商業中心。
上海世博會上最大聯合館———非洲聯合館,龍年里將以“上海世博會展中心”的新身份進一步發揮綜合功能。其總建筑面積達2.6萬平方米,可為新興制造、新能源、高科技、文化藝術、創意設計、消費品等領域各類國際性展覽盛事、大型活動及會議論壇提供展示場地和服務。
瑞典館將遷建河北唐山
同樣是龍年新春,在河北唐山曹妃甸的“中瑞創新島”項目現場,蘊含眾多科技創新元素的上海世博會瑞典館即將遷建于此。該項目負責人表示,目前曹妃甸的相關地塊已平整完畢,施工圖修改臨近尾聲,只待開工。
上海世博會閉幕后,國內各省、區、市紛紛努力將各國世博展館“請回來”。其中,有“青蘋果”之稱的羅馬尼亞館是遷建路途最遠的展館之一,它在新疆昌吉安家。
種種跡象表明,“后世博”開發利用的長期效應,正越來越明顯地體現在中外合作領域。以瑞典為例,2010年世博會閉幕后,館長安妮卡回國后繼續從事兩國間的公共外交工作。安妮卡說:“讓我們驚奇的是,‘后世博’效應如此巨大。盡管世博會已經過去一年多了,但瑞典的商界、學界以及凡是參加過上海世博會的人們,都與中國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大大促進了兩國的商貿往來,這真是有些不可思議。”
2012年,盡管面對歐債危機等復雜經濟因素,但中瑞之間的“后世博”合作持續推進。受到上海世博會及上海部分文化創意園區的啟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近郊還正在籌備新建一處“電子數碼藝術中心”。
編輯:fengxiao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