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更需被理解的彼得·拉茨
人們可能會在某些時刻胸懷宇宙,心游太極,但更多的時候則不得不關注街頭巷尾、工作場所和家門口的地面上的環境,并因此感到一點安慰,欣悅,或者引來一聲糟糕的嘆息。
一座城市的能量,如果不是被人為的牽制、抵觸、曲解的糾纏白白耗損,人們就可以多花一些心思想一想,怎樣把那些重要的公共空間,規劃、整理、裝扮得如私人家庭里的一樣細心。這是城市文明的標志,也是人文環境的外現,景觀設計師的角色和責任就在于這種文明屬性和人文環境的物質外現。
但是這種物質的外現的主導核心,在于技術,也在于視覺藝術;而從世界文明乃至文化的當代性來講,與其說在于視覺藝術,不如說是非視覺性的當代思想文化意識的物質外現的一部分。這正是景觀設計的設計性所在。一個成功的景觀設計作品,或者說一個體現了較好的景觀設計的區域的景象,在視覺感官的背后,必然存在當代思維的痕跡。所以,世界級的好的景觀設計師的作品,必然與人類歷史的現代化、后現代化進程,發生或深或淺、或自覺或下意識的對話。
年近80歲的德國景觀設計師彼得·拉茨先生,是一位物質的設計者,人們用"生態主義"詮釋他的設計思想,并對他一生持之以恒去做的各種技術手法的實驗以及對于實施設計項目所表現出的堅持性,表示敬佩。人們甚至要問,為什么他會如此持之以恒地做他的后工業景觀設計,--如果普通的中國游客,在隨旅游團到德國觀光時干脆放棄去看他的后工業改造景觀,如果景觀設計專業的師生們一連看了多個他的景觀作品,也會感到重量級的重復和疲勞?而這些接受反應,恰恰說明拉茨的作品的密碼不在于感官的愉悅性,而在于一些思維和理念的滲入。
而即使在視覺藝術領域,到了二十世紀,大工業化時代,代表時代的美學品質也不在于體現感官的愉悅性,而是一種思維的文本性。
拉茨是生長在二十世紀的歐洲的人(當然二十一世紀他仍活躍在世界景觀設計行業的領軍隊列)。作為歐洲二十世紀思想學說的精華,德國哲人本雅明提出了"拾垃圾的人",這是一種直接面對現實存在的工作對象的工作方法,也體現出對待人類自身通過時間和實踐所釀造出的文明的態度。
這種在陳舊和破敗當中的拾揀,是不是一種絕對的苦差呢?是不是唯有不斷消費和丟棄,日新月異,才是人的幸福所在?我們看一眼大自然的美景和華美的房子,得到精神上的愉悅,發出贊嘆,但是人類社會和歷史的復雜性作用于個體的精神組織的更為復雜的影響,以及人們投向必將無窮盡的歷史縱深處的目光,并不能完全憑借愉悅的優美感就得到心滿意足的回應。
拉茨的作品,在某種意義上,承擔了他所身處的空間(工業為世界之最的德國)和時代(戰爭與國家分裂的二十世紀)的歷史。
他消解了以往工業時代的生產建筑結構,同時賦予它們另一種結構。他排次"秩序",但要建立一種工業的"系統"。他的身上,出于對于專業工作的科學的、嚴肅的態度,體現出一種現代性向后現代性過度的精神痕跡。難怪他的改造自后工業廢墟上的公園,吸引了更為年輕的一代。
景觀設計師,是物質的設計者。拉茨先生在回答媒體提出的全球文化差異問題時,他以物質的通約,找到世界大同的連接點。他對提問者說:宗教性的廟宇可能含有太多的文化上的東西,但我們修建的報告廳是沒有什么差別的,那個投影儀也是沒有什么差別的。
編輯:zhaoyuan
相關閱讀
園林水系池岸景觀設計
近來,環境景觀越來越注重水體,無水不靈;有的房地產公司還提出戶戶開門臨水的要求。而在實際操作上,水面邊岸則是易被忽視且不易設計、施工好的項目。其所占投資比例不菲,值得斟酌探討。【詳細】
成功的景觀設計輕松拯救空間顏值
近年來,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生活環境的要求在不斷的提升,對于自然的向往也越來越強烈。【詳細】
綠色基礎設施和景觀設計的關系
國際上越來越多的專家推薦綠色基礎設施作為各種因氣候變化、農業改革、城市交通等引發的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法。歐盟提出希望改善歐洲自然環境,德國風景園林師協會也宣布,將“綠色基礎設施”作為未來景觀設計的主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