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建議北京平原森林莫過度設計 應可休憩避險
劉秀晨委員北京平原森林應可休憩避險
針對北京市平原森林計劃,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北京市園林局原副局長劉秀晨提出6條建議,呼吁不要過度設計、繁瑣論證,要盡快綠起來。怎么實現北京平原森林的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和健康實施呢?劉秀晨提出6條路徑:
首先要摸清家底、搞好規劃。要弄清楚營造多少平原森林、保留多少農田才是最佳臨界點。
二是要有相應的政策準備、技術準備和苗木準備。第一條綠隔現在仍存在一些政策遺留問題,這次要吸取教訓,在政策上予以保障。特別要注意鄉土樹種的合理運用,譬如國槐是北京市樹,可是過去沒有成片栽植的國槐林,臭椿在北京適應性最強,可以探討營造純林的可能性。
三是要開展相應的科研工作。平原森林的結構形態、純林混交林的優劣、林農結合和林下經濟的考慮、植株疏密度以及盡快形成林相、林貌的規劃措施,都需要詳細研究。
四是兼顧山區森林和平原森林。只靠平原造林還是不夠的,北京山區林相和林木生長狀態也不容樂觀。由于多年森林撫育措施不當,過密的小老樹影響了林木積蓄量的增加和生態效果的發揮,山區森林和平原森林要兩手抓。
第五,從一開始就要注重森林景觀和森林文化塑造,形成華北地區獨有的恢宏大氣、樸素的森林文化特征,注重用森林塑造北方的季相,讓人們看到這些樹就聯想到是北京。要在城市中培植大樹,不要破壞別處的生態,起人家的大樹。
第六,不要走向過度設計和繁瑣論證,要從簡單開始,盡快綠起來,從城市周邊開始,要結合生態、景觀、文化,特別是為市民營造休憩環境和避險功能考慮,要以簡單的森林形態為主,在城市中心區和新城之間的隔離地區搞平原森林,可以結合城市綠道建設,為市民提供跑步、騎車、騎馬等健身項目,呈現給市民的是新城區之間的綠色走廊。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北林大專家選出北京地區生態修復適宜樹種
為了給北京地區生態修復遴選最適宜的樹種,北京林業大學教授董麗率領團隊開展了植物材料搜集整理、評價篩選等方面的研究。針對工業廢棄地、垃圾填埋場、礦山廢棄地、水環境等不同類型的修復,專家們分別確定了對應的植物種類。【詳細】
山東聊城:選擇城鄉綠化樹種有要求
記者從市"創森"辦了解到,根據《山東省聊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2016-2025)》,今后在選擇城鄉綠化樹種時,堅持的一個重要原則是"生態優先、合理配置"。【詳細】
江蘇江都:綠化和生態修復已經基本完成
站在江都仙女廟大橋北側,俯瞰芒稻河東岸,綠樹、水岸相映成景,“三河六岸”先導段已展露“芳容”。記者日前從項目建設現場了解到,目前“三河六岸”先導段已完成整體工程的80%,綠化和生態修復已經基本完成,年底前將全面建成。【詳細】
園林綠化植物的選擇及運用的注意事項
近年來,隨著工農業的發展,由此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人們更加重視對綠色植物的引進,并且在生活中通過綠色的植物來增加凈化空氣的作用。而園林綠化不管是存在于哪種建筑或者是環境中它都被作為了比較重要的一部分,在各種施工的過程中也將它放在了首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