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為修地鐵讓路 城區最大4棵樹“打包”挪窩
年齡接近70歲、體重均達30噸……為了給地鐵1號線人民廣場站讓路,長春市最大的4棵樹于4日夜里“搬家”,新家定居在長春市苗圃內。
一些樹木需要原地“走兩步”
地鐵1號線人民廣場站因為處于市中心,一直備受市民關注。從4月29日開始,為了給工程讓路,廣場內存在多年的樹木開始動遷。
據長春市園林局綠化管理處副隊長郭鐵介紹,人民廣場內共有四分之一的樹木要“動遷”,其中包括黑松、紫丁香、山杏、榆葉梅、暴馬丁香、紫椴、山丁子、冷杉等30多種樹木。其中喬木和針葉類樹木移栽量為170多棵,灌木類達200多叢。
“這些樹木大部分要搬家到長春苗圃,一小部分會搬至雕塑公園,還有一些樹木需要原地遷移。”郭鐵說,因為廣場內部還有一些地方沒有綠植,只要有空缺的地方位置適宜,一些樹木就會進行原地遷移,為地鐵讓路的樹木只要原地稍稍“走兩步”就能給地鐵建設帶來大方便,沒有樹木的阻礙,地鐵施工過程將非常順暢。
30噸大樹被“打包”運走
人民廣場移栽的樹木中,有4棵大樹是長春市現存的最大樹木。它們分別是兩棵山丁子、一棵山杏、一棵紫椴,它們的樹齡都有近70年了,樹冠冠幅寬度近10米。
4日晚上10點,記者在人民廣場內看到,拖車、吊車、鉤機都已準備就緒。移樹可是個精細活,要先挖開個巨大的深坑,然后從根部對大樹修理、打包。為了避免傷到樹的主根,每一棵樹都是3個工人合力挖了兩天才完成。“現在天氣越來越暖和了,不是移栽樹木的最好季節,擔心樹坨散了,我們用草繩把樹坨包了又包。”現場的一位園林工人這樣說。
樹木的起吊也尤為困難,在吊山丁子的過程中,記者注意到,因為樹坨太大,且重達30噸,為此吊車不得不選擇130噸的大型吊車。僅有吊車還不夠,還要找來鉤機作為牽引,兩臺機械合力拽山丁子,僅這棵山丁子,他們就用了近1個小時才把它安全放進了拖車內,隨后連夜搬家到了長春苗圃內。
據了解,人民廣場內的樹木將在5月10日移栽完畢。
確保移栽成活率90%以上
采訪中記者看到,大樹的移植要經過一系列地“打扮”,包括修剪樹冠和枝條、對根系進行修剪等,這也好比對人的身體動了一次大手術。而這些樹木經過這么一次“大手術”,成活率如何保證呢?
郭鐵說,因為大樹年齡大,所以大樹出土時,主根系已經扎根非常深了,而且主根系外側還長了很多須根,所以必須要對須根進行修剪。但是只要不傷害到主根系,哪怕是已經開了花的樹木,沒有須根系也影響不到樹木的成活。“樹木在苗圃安置下來后,我們要給大樹‘打針、吃藥’,就是在樹身上掛營養針,在根系處鋪撒生根粉,促進樹木須根生長。目前來看,經過我們精心養護,已經移植的一些樹木長勢都還不錯。”
除了打針吃藥外,移植的樹木還能吃到“小灶”,在日常維護列入“特級看護”。據悉,對成熟的樹木澆水一般澆根部,而對這些剛移植的樹木,由于根部受到損傷,影響了吸水能力,則要從頭到腳澆水,給樹干和樹葉保濕。
郭鐵說,苗圃的氣候條件得天獨厚,生態條件甚好,樹木更易成活。作為園林綠化部門,肯定會拿出看家本領,確保移植樹木的成活率能達到90%以上。
地鐵完工后將重新布置綠化
廣場內“搬家”的樹木可謂在長春市中心見證了長春的發展變化,待地鐵建成后,這些樹木是否會回遷?長春市園林局的一位負責人說,從專業角度講,大樹不能多次移栽,否則成活率很低。這批樹剛“搬家”,可能適應了新環境,三四年后要把它們“搬”回來,又要“傷筋”了。
該負責人說,有一點是肯定的,待地鐵工程完成后,這些地段會結合原有的風格以及地鐵的風格重新綠化。當然樹木的選擇還是針對園林部門具備的品種里選擇,以針葉類或者喬木類為主,盡量滿足市民對于樹木的念舊情節。
編輯:wenweihua
相關閱讀
長春首個“海綿公園”已經建成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進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詳細】
長春市園林綠化部門引進12萬株地錦給城市增綠
伴隨著我市園林綠化建設步伐的加快,景觀綠化形式也更加豐富。園林綠化部門積極探索和推廣立體、垂直綠化新方式,為城市開辟出更多可綠化新空間,使城市生態建設由平面向空間拓展,給市民帶來更高層次的綠化享受。【詳細】
長春世界雕塑公園晉升5A景區
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曾在長春發出這樣的感嘆:來到吉林,看到長春的雕塑公園很感動,吉林人正在展示擁抱全世界、歡迎全世界的胸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