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遺址公園空間演進與評述
2012-05-25 09:02:59 作者:呂琳 周慶華 李榜晏 來源:《風景園林》雜志 瀏覽次數:
受科技發展推動和國際先進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影響,西安所采用的遺址展示手段也更為豐富。再將前述的兩個唐代宮苑類比,相較幾十年前興慶宮公園建設時的“勤政務本樓”遺址僅用圍欄圈出范圍,暴露在外的簡單形式(圖05)。今天大明宮中的“宣政殿”、“紫宸殿”等重點建筑均采用了突出空間感知的藝術化展示手段。尤其是“紫宸殿”,通過鋼構架、木構架和喬木種植的途徑如剪影般勾勒出宮殿的建筑形象,更能引發游人的追憶和思考(圖06)。同時,公園中還采用了等比例模型復原、圖片陳列、數字放映、講解等多種手段為游客呈現歷史、弘揚文化。
4.3 涉及城市問題愈發復雜
每一個城市的公園建設都與它的整體發展戰略同步,隨著城市化進程和西安建設用地的擴張,許多過去位于郊區的遺址慢慢被一個個城市新區包圍。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合理地利用,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借它們的文化價值打造綠地。由于遺址的規模、存留狀況和周邊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性,公園建設相比以前面臨著更為復雜的局面:一些遺址區內還有大量的村落和企業,受長期靜態保護的影響,區內居民的生活質量一直未得到改善。遺址問題已經涉及到了包括 “經濟發展”、“新農村建設”、“人居環境改善”、“文化復興”等一系列新的研究課題。相比以前,快速的經濟增長給文化遺產保護帶來了更大的沖擊和挑戰,大遺址的土地資源價值使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日漸突出,各方利益也更難平衡。除文物保護外,營建遺址類公園往往還需要解決資金來源、村落拆遷安置、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跨行政區協調、可持續管理等方方面面之前未曾或較少觸及的問題。
4.4 內涵與功能更為豐富
新中國成立之初,各地城市公園建設還處在緩慢發展的階段。直至20世紀80年代,西安的公園數量屈指可數,那時公園的出現主要是為了實現社會文化功能,滿足大眾游憩的簡單需求,生態、經濟等方面未顯得十分重要。然而,隨著時代發展,綠地與城市各方面的結合更為緊密,也融合了更多新的功能。目前,一些著名的遺址類公園已成為西安面向國際市場的旅游景點,被納入到城市的旅游網絡中,促進了社區的文化振興和全市旅游發展空間結構的優化。同時,考古的過程也被建議向公眾開放,以增強科研、教育的功能。另外,曲江池遺址公園等項目還積極與城市改造相結合,通過綠地的營建,帶動了遺址地周邊社會經濟環境與生態環境的整體改善。伴隨著生態建設意識的加強,越來越多的相關學科(如生態學)融入到了公園的設計領域中,遺址公園不再是關聯度不大的點狀綠地,而是被納入到城市整體景觀規劃和生態網絡構建中,呈現出體系化的特點,投入力度也逐年加大。
5 結語
“遺址保護之于城市發展”,這是讓無數專家學者費盡筆墨卻依然棘手的議題。西安作為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成為國內遺址公園實踐的重要先行者之一。西安的綠地建設,是在不斷地面對矛盾、解決矛盾的探索中,讓眾多淹沒在城市中的遺址遺跡重新訴說曾經輝煌的歷史,積累了珍貴的經驗,并形成了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獨具特色的遺址類文化公園體系。然而,潛在的問題同樣不容小視,部分遺址公園開始出現過渡注重經濟效益、游客量不加控制、設計不當、周邊開放強度過大的現象,這樣很容易破壞遺址區原先蒼茫的歷史環境和真實的文化內涵。遺址是不可再生的的寶貴文化資源,對于那些還在等待被發掘與展示的遺址遺跡,尤其是即將或正在被城市建設包圍的遺址遺跡,必須加強搶救性保護與考古工作力度,要在經驗總結、科學研究的基礎上謹慎前行,從而使西安在面向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時代,讓文化遺產真正起到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彰顯古都文明與地域文化的多重作用。
注釋:
圖01由研究生張慧協助制作;圖02部分信息參考論文:“王樹聲. 結合大尺度自然環境的城市設計方法初探—以西安歷代城市設計與終南山的關系為例[J].西安科技大學學報,
2009,(5):574-578.”;其余圖片均由作者制作或拍攝。
參考文獻:
[1]張林鵬,王新文.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初探[J].絲綢之路(大明宮學術研究專輯),2010,(24):101-106.
[2]蔡晴.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觀保護[D].南京:東南大學,2006:
160-163.
[3]張凌.從遺址公園的分類看保護與開發[J].中外建筑,2009,
(7):73-75.
[4]單霽翔.大型考古遺址公園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0,(3):2-12.
[5]鄭育林.遺址公園:大遺址保護和城市建設的有效結合[J].中國文化遺產,2009,(8):35-37.
[6]唐磊.大明宮遺址公園:不讓遺址成為累贅[J].中國新聞周刊,2010,(19):54-55.
作者簡介:
呂琳/1979年生/女/回族/碩士/河南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講師/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博士生(西安 710055)
周慶華/1959年生/男/河北人/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城市規劃與設計(西安710055)
李榜晏/1973年生/男/陜西人/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園林植物應用(西安 710055 )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汪怡嘉:特色城鎮的景觀設計與實踐
汪怡嘉女士是臺灣中國文化大學造園景觀系教授,曾任AECOM 中國區景觀設計副總監,致力于園林景觀規劃及設計已有二十年以上。她多元化的項目經驗來自美國、臺灣、香港、中國大陸及其它亞洲不同地區的項目。項目類型包括【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