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偉大的城市”在于不盲從
近日一則消息引人關注,成都的杜甫草堂博物館將投入500萬元改造建設4個五星級廁所。面對公眾的質疑,杜甫草堂的相關負責人解釋說,杜甫草堂原有的一個三星級旅游廁所建于2004年,設備現已老化,難以滿足旅客需求。
這樣的解釋似曾相識。昔日亞洲最大的室內體育場--沈陽綠島體育中心被爆破拆除,這座當年投入8億元興建的體育場使用不到10年被拆除的原因是:使用率不高。
建筑短命癥在近十年來國內城市規劃建設中較為常見:
2006年10月,青島市著名地標青島大酒店被整體爆破,建成20年;
2007年1月,曾經是西湖邊最高樓的浙江大學原湖濱校區3號樓被整體爆破,建成13年;
2009年2月,曾經的亞洲跨度最大的拱形建筑沈陽夏宮被整體爆破,建成15年;
2010年2月,南昌的著名地標五湖大酒店被整體爆破,建成13年;
2010年5月,位于北京建國門黃金地段地標凱萊大酒店宣布將停業拆除,建成20年。
按國家《民用建筑設計通則》規定,重要建筑和高層建筑主體結構的耐久年限為100年,一般性建筑為50年至100年。是什么原因讓中國城市的建筑如此短命?
有人歸咎于建筑質量問題。而在眾多非正常"死亡"的建筑中,因質量問題拆除的是少數,大部分建筑物"被夭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城市規劃需要。也有人認為城市建筑短命是好事,因為我國城市發展速度快,新陳代謝自然較快。這30年間,我國僅僅在城市數量上就增長了三倍,城市規模也是超速發展。但新陳替換的迅速不代表代謝快。我們消耗的水泥鋼材,我們拆掉的建筑材料和拆房帶來的建筑垃圾……這些為了城市發展而付出的代價,是否計算過?
一方面是建筑短命癥,另一方面則是城建克隆病。上海南京路建步行街之后,全國各地步行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之后風靡辦廣場、建開發區、修別墅、架立交、設大學城等等。
一旦有什么熱點,各地城市規劃往往不太注重本地實際情況,一窩蜂跟上,最終的結果便是"千城一面"。 這一切是不是折射出城市建設中有些急功近利呢?
1957年5月24日,人民日報曾發表過題為《城市建設必須符合節約原則》的社論,即城市建設反"四過" (占地過多、規模過大、標準過高、求新過急)。如今50多年過去了,城市規劃建設中的"四過"仍被詬病,這不得不讓我們深思。
亞里士多德曾說過,城市是為了追求至善而建立的共同體。回望歷史,城市的建設記錄著人類文明進程中最為重要的一段記憶。而我們的城市規劃建設在追逐最大、最快、最新、最國際等等"最"目標的同時,記錄的也包括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遺產與歷史記憶的消失。
西方國家的城市也曾經歷過高速擴張發展時期。然而到了20世紀中期以后,許多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城市,開始逐步放棄都市設計的計劃,轉向都市再生。例如巴黎為了完整保護老城,在1958年將城市的新的發展放到了老城之外的拉德方斯建設;倫敦的城市更新則可以追溯到1898年的英國新城運動,建設衛星城鎮解決倫敦市區人口、工業過分集中等問題,后又于1978年通過《內城法》,開始注重舊城改建和保護,恢復舊城的活力。
正因為如此,如今的歐洲才留下了不少既具有傳統文化特色又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延續自身人文精神及其物質遺產的"偉大的城市"。
對照國內外城市建設的發展,也許最大的不同不是東西方城市保護心態的差異,而是城市規劃的制度差異。
以英國為例,英國城建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把"規劃編制"和"規劃批準"分開。政府首先制定規劃,但只是參考不必執行,實際建設中還需要根據情況征集各方意見進行調整后,轉而向政府規劃部門申請,申請批準后才實施。這一政府-公眾反復雙向驗證過程,使得城市規劃更能符合民眾的需要。
我國城市建設中的主要問題,與公眾參與率過低有關,一些地方存在為了政績工程和拉升GDP而產生盲目建設的現象。
城建最重要的是注重城市功能的建設,唯有生于斯長于斯的公眾,才最了解自己的城市。因此解決城市規劃建設中的高開端低收尾、高成本低效益、高姿態低水平,需要加強公眾在城市建設中的參與度。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出爐
記者從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獲悉,由該研究委員會和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