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林好漢”刺鼠拯救熱帶樹木
刺鼠有貓一般大小,號稱嚙齒動物中的"綠林好漢"。當刺鼠偶然發現同伴埋藏的種子時,它會把種子挖出來,然后藏到一個新的地方。當然,這種"搶劫"的行為是自私的,但是,一項新研究發現,刺鼠的這種行為可能拯救了一種熱帶樹木免于滅絕。
刺鼠剝果肉
巴拿馬黑棕櫚樹的種子大約有一顆櫻桃大小,并且位于生長在樹頂端的肉質果內。因此,只有像大象這么高大的動物才更容易直接摘下它們。
當然,在過去這并不是什么問題。1萬多年以前,一種類似大象的嵌齒象科動物生活在這里,它們把黑棕櫚樹的果實整個吞下去,然后將種子排泄出來,種子落地、發芽,長出一棵新的樹苗。然而,數千年前,這種動物被獵殺殆盡。黑棕櫚樹本應該"隨之而去",但是,這種樹幸存了下來。
科學家懷疑,刺鼠在這里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當黑棕櫚樹的種子落到地上,刺鼠攫取了這些種子,并把它們埋藏起來,作為儲備食物。如果,刺鼠最后吃掉了種子,那么就不會長出新樹。不過,如果它們忘記了這些種子,那么種子就可能發芽。但是,研究人員還不清楚,刺鼠的食物倉庫分布是否足夠廣闊,以保證長出的黑棕櫚樹能夠獲得充足的養分。
為了找到答案,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生物學家們給589顆種子附上追蹤器,將它們放置在巴拿馬巴洛科羅拉多島的52個不同的地點。很快刺鼠就發現了這些誘餌,并立刻將種子藏到新的地方。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研究人員發現,一顆種子平均會被轉移36次,直到209天后被刺鼠吃掉,距離最初放置地點280米。而且,一周時間內,大部分種子至少被重新埋藏一次,甚至有一些一天中會被移動兩次。通過不停地偷盜、埋藏,種子越埋越遠,而且會被埋藏在土壤肥沃、利于樹木生長的地點。
編輯:Nausica
相關閱讀
三亞:將建熱帶林木種質資源基因庫
投資3.2億元建熱帶林木種質資源基因庫,將有效解決名貴、珍稀樹種瀕臨滅絕難題。2月21日上午,六屆市政府第13次常務會議召開,會議討論并通過了《三亞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產學研基地項目建設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詳細】
熱帶樹木生理生態學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一般樹木都生長在地上,但在熱帶地區有一些樹種在早期階段附著生長在其它的樹木上,只在生活史后期階段才逐漸通過向下生長的氣生根與地面建立聯系,發育成獨立生長的大樹。這類植物稱之為半附生植物。【詳細】
"拯救南京梧桐樹"活動引發城市建設反思
日前,由南京市民自發組織、多位知名人士通過微博聲援的“拯救南京梧桐樹”活動,將南京因修建地鐵移植梧桐樹事件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事情雖然已經過去,由此引發的思考卻剛剛開始。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