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綠化的“前世今生”
屋頂綠化絕不是一個新新概念,最早的屋頂綠化實例可以追溯至公元前6世紀——“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巴比倫“空中花園”。時至今日,屋頂花園仍舊煥發著迷人的魅力,并且在現代社會的屋頂綠化還承載著和公元前“空中花園”全然不同的意義。
屋頂綠化最初是為了取悅主人,彰顯財富
古代的屋頂花園
巴比倫“空中花園”(Hanging Gardens of Babylon)是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為討習慣于山林生活的妻子歡心而下令建造的。這個花園呈階梯狀,搭建在兩層屋頂上,并于平臺上栽植植物。據希臘人希羅多德描寫,它總高50m。還有些文獻認為此園為金字塔型的多層露臺,在露臺四周種植花木,整體外觀恰似懸空,故稱“Hanging Garden”(懸空園)。從“空中花園”上鳥瞰,城市、河流和充滿東西方商旅的街景盡收眼底。
中世紀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屋頂花園
在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第一個屋頂花園由鮑彼·皮勿斯二世(Pope Pius II)建造,該屋頂花園至今仍保存完好。鮑彼·皮勿斯二世作為早期文學與藝術的擁護者,其在執政期間,曾在佛羅倫薩南部80.5千米處花費大量財力與精力建造私人住宅花園。
另外,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Guinigis塔式屋頂花園,有別于意大利其他的塔,建于120英尺(36.5m)高的屋頂上。上面種有4株15英尺(4.5m)高的櫟樹。其中,最著名的是Benettoni塔,塔與華麗的建筑結合在一起,于1384年由絲綢富商Guinigis家族修建。在塔頂,可以欣賞到整個城市的美景。櫟樹種植在磚砌的2英尺(61cm)高的樹池內。現在已經無法確定這個屋頂花園的修建時間了,推測大約建在1600年前后。
俄羅斯克里姆林宮的屋頂花園
在沙皇俄國,屋頂花園被認為是貴族奢侈品。17世紀,克里姆林宮修建了一個兩層、巨大的屋頂花園。這個高層的屋頂花園面積為1000平方米,與主建筑處于同一高度,并附帶兩個挑出的懸空平臺,幾乎伸到莫斯科河上方。這兩個屋頂花園修建在拱型柱廊之上,頂層花園為石墻所環繞,有一個93平方米的水池,中設噴泉。水池中的水從莫斯科河提升而來。低層的屋頂花園于1681年建造于緊靠莫斯科河的石結構建筑的屋頂之上,面積為600平方米,也有一個水池。據說,彼得大帝小時侯就在屋頂花園的水面上成立了一支玩具艦隊,人們認為他在這培養了航海的興趣。
二戰后的屋頂花園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屋頂花園逐漸被人淡忘。至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一些公共或私人的屋頂花園才又開始建設。這一時期有許多精美寬敞的屋頂花園被建成,其中的代表有凱廈中心(Kaiser Center)、奧克蘭博物館屋頂花園(Oakland museum)、圣瑪麗廣場(Saunt Mary’s Square)、樸次茅斯廣場(Portsmouth Square)等。
屋頂綠化如今是脫離地氣的城市綠肺
近幾十年來,德國、日本對屋頂綠化及其相關技術有了較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技術,是世界上屋頂綠化技術水平發展較快的國家。
我國開展屋頂綠化活動始于上世紀60年代,主要是進行屋頂農業。20世紀60年代初,在成都、重慶等一些城市的工廠車間、辦公樓、倉庫等建筑的屋頂,進行瓜果蔬菜種植等農副生產。后續又涌現了統一設計規劃的廣州東方賓館屋頂花園,北京長城飯店主樓西側屋頂的露天屋頂花園等等。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建成區中綠地面積不足的現象日益明顯,建設屋頂花園,提高城市的綠化覆蓋率,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已越來越受到重視。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園冶杯專業獎:北京工業大學附中屋頂花園
為了充分體現校園本身的文化內涵和教育理念,本項目景觀設計以活潑自然的造景手法,以打造適合學校的寓教于樂多功能相結合的藝術景觀空間為目標,通過生動的形體、材料本身的肌理、豐富的色彩【詳細】
中國和德國屋頂花園發展對比
玫瑰姐計劃在4月份去德國,先在網上搜了一些德國攻略,找到了德國屋頂花園的文章。【詳細】
倫敦屋頂花園Crossrail Place Roof Garden
繁忙快節奏的都市生活總會讓人喘不過氣的那一刻,身處大倫敦的你是不是尤其如此?想要找一個地方放松身心,安安靜靜吃口美食,小編強烈推薦倫敦Crossrail Place Roof Garden,在這里你能欣賞美景、演出,又能品嘗到美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