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國需要怎樣的城市
7月21日那場奪取了77條市民生命的北京大暴雨,刷新了國人的傷痛記憶。一個迅速崛起中的世界大國的堂堂首都,一個生活著2000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竟然如此脆弱和不堪一擊!
這理所當然又一次激起了舉國上下對城市規劃建設--尤其是城市基礎設施--中"地上與地下"、"面子與里子"、"長官意志與以人為本"……等一系列辯證關系的熱議。
其實說到底,這些或激憤或尖刻的話語只指向一個核心問題: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城市?
城市化是過去200年來人類生活變遷史的主線,到21世紀初,世界上已經有超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
在最近30年里,中國的龐大身軀也加入了這場城市化的洪流,并成為全球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國家。聯合國最新發布的一份報告稱,世界上擁有50萬以上人口的城市有四分之一在中國。
而在未來幾十年,中國仍將有數億農村人口涌入城市。所以010年在上海舉辦的世界博覽會的主題就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對于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來說,去年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轉折點。國家統計局今年1月中旬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至2011年年底,中國大陸總人口為13.47億人,其中城鎮人口所占比例為51.27%。
這意味著目前中國城鎮人口已經超過農村人口,在5000年華夏文明史上首次成為一個城鎮人口居多的國家。而聯合國的數據顯示,全球總人口約70億,其中大約51%的人生活在城市。
而據官方數據,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城鎮人口僅占總人口的10.6%;1979年中國推出市場改革時,這個比例只有不到19%。
這就是說,過去30年經濟迅速發展期間,中國大致走完了據經濟史學家說英國花了約200年、美國花了100年、日本花了50年走完的歷程。
很多專家預計中國的這一趨勢將以類似速度繼續。咨詢公司麥肯錫公司去年預測,到2030年,中國將有10億城鎮居民,在短短20年中,中國城鎮人口增量比美國總人口還要多。
這一里程碑凸顯出一種人口流動趨勢。隨著又有數億人遷入城鎮地區尋找薪酬更高的工作,中國政府說這一趨勢將是未來20年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不過,城市化帶來的社會成本正變得越來越明顯,這也顯示出中國未來日益面臨的挑戰,因為大批民眾遷移會給城鎮住房、交通等基礎設施和福利帶來日益嚴重的壓力,同時加劇污染、社會不穩定和對政治改革的呼聲。
然而,城市真的能夠讓生活更美好嗎?退一步說,即便將時代潮流視為不證自明的"好"早已成為現代人的思維定勢,仍然能夠和應該追問:城市是何以讓生活更美好的?
事實上,200年來無數大大小小的哲人都曾告誡過我們:城市的水泥叢林使人疏離了自然的美好;城市的廢氣、噪音和污水侵蝕了人的健康;城市的爾虞我詐污染了人的心靈……所有這些沉重的代價,只不過為我們換來了表面上看似富足一點的物質生活而已。
正因為如此,古今中外流傳下來的謳歌自然風光和田園生活的經典文學藝術作品可謂不計其數,而要找到哪怕一兩首(幅)贊美城市的詩歌(油畫),恐怕都是十分不易的。
但即便如此,世界各地的人們--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年輕人們--仍然爭先恐后地走出鄉村、涌入城市,滿懷著憧憬和夢想。在我看來,僅僅用能夠掙更多錢或希望過上物質條件更好的生活來解釋他們這種發自內心深處的強烈沖動,恐怕會失之簡單和淺薄。
那么,城市,在其作為一個財富聚集地、一個現代生產和消費中心的外表之下,究竟還隱藏著那些富有更大誘惑力的神奇特性,使之"讓生活更美好"呢?
城市,由于各式各樣背景迥然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而滋生了豐富多彩的需求;這些需求創造了千奇百怪的產業和發展機會;而才智過人的專業人士在相互激發中則又不斷地創造著無窮無盡的新需求……
一個人們世代種田為生的鄉村,哪怕它再大、人口再多、教育水平再好,會產生像"香水瓶設計師"、"希伯來語翻譯"這樣的職業嗎?而為了服務于"香水瓶設計師"、"希伯來語翻譯"的特殊需求,城市又會誕生出其他許多產業和職業……
所有這一切的動力,最終會發掘每一個人身上的特殊潛能,造就每一個具有特殊才能的人。這就是城市引領現代經濟的奧秘所在。
然而這仍然不是最根本性的。城市里充斥著來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他們不僅有著千差萬別的需求,更懷有南轅北轍的信念、價值、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他們能夠和平舒適地共處于逼仄的城市空間里,必定需要一個基本前提,那就是相互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價值。
正是這一點,構成了城市有別于鄉村"熟人社會"的最大特性:這是一個自由、開放和多元的時空,任何人都不會因為自己的一點點離經叛道的獨特想法或做法而遭到周圍人的千夫所指,以致寸步難行,只要他沒有損害到其他人。
從這個意義上說,城市與鄉村,分別是開放的現代與封閉的傳統的對應物。我個人深信,這才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最核心的價值所在,也是城市格外令鄉村青年男女向往之所在--城市的空氣雖不純凈,但卻讓人可以無拘無束地敞開心靈。
不過,要讓城市的上述優勢和可能性得以充分顯現,一個適宜居住的基本環境和一些設施的元素則是必須的。
由于"7-21大暴雨"引發的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方面的具體討論已經汗牛充棟,筆者在這里就不再贅言了,只想討論一下所謂"以人為本"的城市規劃建設的基本原則。
如許多論者正確地指出的,近30年來急劇擴張的城市化正迅速改寫著古老的神州大地的風貌,也到處留下了各種張揚氣派但又怪異丑陋的城市化景觀。
導致這一毀譽參半的結果的,是各地政府"三年大變樣"式的"大躍進"沖動。而且我們恐怕不得不承認,在中國的特殊語境下,相對于單純市場化的力量,這才是中國城市發展最大的驅動力。
建設部原副部長、兩院院士周干峙先生不久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曾極其坦率地說,中國的城市規劃從上世紀50年代的一切依據"蘇聯標準",演變到80年代的"專家與領導達成解決問題的共識"。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
廣州: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廣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匯報。他指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