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青川:生態“底色”繪就發展“春色”
青川縣在推進“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發展工作中,立足自身生態優勢,圍繞建成生態產品基地縣、生態旅游強縣、生態文明示范縣“三大目標”,緊扣“美化縣城、完善功能、開發竹園、活鄉強鎮”的總體思路,以生態“底色”繪就發展“春色”,走出了一條生態立縣、產城一體、發展惠民的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之路。
走進青川,滿眼青山綠水,猶如天然氧吧;新縣城,猶如森林公園里一座寧靜的歐洲小鎮;靠近綿廣高速的竹園工業園生機盎然,到處是建設工地,“兩化”互動、產城一體的發展大潮正在這里波瀾壯闊地展開……
科學規劃引領“兩化”互動發展
省第十次黨代會和廣元市“兩化”互動、統籌城鄉工作會后,青川縣以科學規劃為引領,在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上做文章。
該縣抓住災后恢復重建、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秦巴山區連片扶貧開發等重大機遇,找準發展定位,高起點、高標準編制和完善了城鎮建設與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做到了城市建設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城市功能布局與產業分工布局的有機銜接。
在城鎮布局上,青川以“一軸串兩心、三線帶六點”的城鎮空間布局結構,重點突出縣城行政中心和竹園經濟中心主體地位,統籌推進青溪、三鍋、關莊、沙洲、木魚、姚渡等重點集鎮加快發展,科學合理地構建了縣域城鎮體系。
在產業布局上,青川大力發展生態產業和低碳經濟,建好川浙合作產業園,全力打造竹園經濟開發區、青溪石材加工區,積極推進木魚、孔溪、三鍋農副產品加工基地建設,“一園兩區三基地”齊頭發展,初步建成了以礦產品加工、醫藥制造、特色建材、特色農產品加工4大產業板塊的工業發展體系,逐步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能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按國家4A級標準打造生態型山水園林城
與其他地方不同,災后新建的青川縣城受制于山區地形限制和地震斷裂帶等因素,因此,選擇在全域范圍內優化布局“兩化”互動工作。
青川縣委副書記唐文輝說:“根據實際情況,青川把行政、文化中心放在了縣城所在地喬莊鎮,把產業重點布局在竹園新區,把生態旅游重點放在了唐家河AAAA級精品景區。”
縣城以生態旅游發展為主線,按照AAAA級旅游城市標準打造,實施了老城區斷裂帶避讓搬遷和新區全面開發。目前,基本建設成為全縣的行政、文化中心和生態型山水園林精品小縣城。
青川縣城的主城區已擴大至震前的2.5倍,喬莊河繞城而流,綠地如茵,新建的文化中心、行政中心、醫院、學校、體育館等新穎別致,格調高雅,讓縣城現代而文明。
與此同時,全縣通過實施竹園智慧島、青溪古城、沙洲集鎮重建等災后重建項目,還建成了一批功能完備、特色鮮明、環境優美的新型示范城鎮,打造了竹園新區產城一體示范園、唐家河AAAA級精品景區等亮點,青川縣城鄉居民住房、市政道路、人畜飲水、垃圾處理等設施全面配套,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大幅改善,城鎮化率逐年提高。
工業園區激活“兩化”互動主戰場
靠近綿廣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地勢相對平坦的竹園經濟開發區是青川經濟發展主戰場和城市發展新組團。
竹園經濟開發區黨委書記、竹園鎮黨委書記佘紅說,過去幾年,全縣圍繞“產業集聚、特色集聚、功能集聚”,著力把竹園鎮打造成新型工業聚集區、特色產業聚集區、城市功能聚集區和“兩化”互動示范區,走出了一條“兩化”互動、產城一體的青川特色路子。
竹園經濟開發區總規劃面積21.58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12.15平方公里。城鎮布局上,規劃了陳家壩、竹園壩商貿物流區,竹園社區6社、碑埡物流產業園區,梁沙壩、陳家壩居民集中生活區和史家壩教育園區。產業布局上,按照“一區多園”模式,規劃建設了以新型建材、林板加工為主的黃沙浙商產業園,以藥品器械生產為主的塔壩生態醫藥產業園,以錳礦深加工為主的碑埡新材料產業園和以硅制品深加工為主的莊子上產業園。
佘紅說:“今年,竹園經濟開發區將重點實施中咀壩綜合治理、川北生態產品展銷中心等竹園新區10大項目,推動新型城鎮化;實施紅源石業公司技改擴能、天運金屬公司產業鏈延伸等10大生態工業項目,做大做強醫藥制造、錳產品深加工、硅制品深加工、林木制品加工等優勢產業,延伸產業鏈,推動新型工業化。園區正逐步形成園在城中、以園促城和城園互補并進、產業和人口同步集聚的發展態勢。”
目前,整個園區已入駐企業28家,協議引資12.6億元,預計到2015年,園區工業總產值將達到3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8億元。
與此同時,青川縣加大了孔溪鄉小企業工業園項目建設和工業技改。僅上半年,該縣工業技改投資完成4億元,總投資億元以上的項目達7個,3000萬元以上的16個。青川小企業園項目、金泰石業、裕泰石業和實礦物質預混料、紅源石業耐氫氟酸板材項目等新建項目進展順利;煤炭資源整合、川珍公司食用菌深加工、紅源石業新型石英砂光學原料、唯鴻食品出口生產線等一批技改項目加快建設,企業產學研水平繼續提升,創新成果不斷顯現,成為青川“兩化”互動、產城一體的內生動力源泉。
青川工業經濟發展勢頭迅猛。據青川縣縣長羅云介紹,1-6月,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3.61億元,同比增長24.36%,累計增速仍名列全市第一。
發展惠民凝聚“兩化”互動發展合力
廣元市委常委、青川縣委書記向此德認為,推動“兩化”互動工作,惠民才是根本,因此,青川堅持群眾利益至上,最大限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實施重大產業和城建項目時,充分聽取群眾意見,深入開展風險評估,搞好拆遷安置補償,保障被拆遷群眾的就業和安居;遵循“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在推進“兩化”互動發展中,青川加快交通、電力、文體、衛生、教育、廣電通訊等城市配套設施建設,改善群眾生活環境,市民居住舒適度、生活滿意度顯著提升;以新型工業化帶動特色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研究落實農民進城鎮生活的配套政策,鼓勵農民進城就業置業,城鄉商貿、旅游、物流業日趨活躍,群眾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讓城鄉居民增收。
與此同時,青川還創新建立了“十大救助制度”,關愛困難群體,切實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因災因病返貧致貧和醫療、教育等方面的實際困難,擴大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覆蓋范圍,提升社會保障水平,這些增收、惠民的舉措,讓全縣廣大群眾參與“兩化”互動發展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形成了發展合力。
站在新起點,青川結合推進“兩化”互動、統籌城鄉發展,在切實抓好各項基礎性工作上下功夫:強力推進生態工業建設。制定企業準入條件,為青川生態工業發展營造良好氛圍:打造承接產業轉移的平臺,推進企業技術改造的政策條件和措施;推進以企招商,做大產業集群,做好招商文章。
同時,強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著眼市縣全局,結合本縣實際,準確定位發展方向;尊重農民意愿,科學合理推進聚居點建設。
青川還認真學習借鑒成都等地統籌城鄉示范區關于戶籍制度、社會福利保險、產權流轉等先進做法和經驗,大力實施民生工程,縮小城鄉差別。
“產業支撐,基礎先行,改革創新,改善民生,黨建保證”,是向此德提出的推進“兩化”互動的新思路。低碳重建,產業先行,改革創新,“兩化”互動,城鄉統籌,綠色發展,青川匯成一個拼搏進取、跨越發展的新基地,巍然崛起于川陜甘三省結合部,生機勃勃,風光無限!
編輯:wenweih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