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一座工業城市的“綠色情商”
蘇虞張公路的盡頭,張家港市區的入口,一塊迎賓石赫然矗立。迎賓石上,“全國文明城市”和“聯合國人居獎”文字格外顯眼。這里是全國唯一獲得“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的縣級市,這里還是全國首個獲得“聯合國人居獎”的縣級市。“家門口”的迎賓石,就是張家港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最亮麗注腳。正如中央黨校《現代化城市崛起之路探索》課題組專家概括的那樣:“張家港通過自己的實踐表明:經濟社會發展不必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只要堅持先進的發展理念,選擇科學的發展模式,在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繁榮和生態優美可以實現完美的統一。”
化學工業園變成“生態示范園”———
循環經濟是轉型升級的一副“好牌”
【鏡頭】
在張家港保稅區暨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這里看不到煙塵排放,更沒有污水橫流,還有著一塊“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的牌子。
這里對污水排放的管理,可以說是嚴格到了極致。整個60平方公里的區域內,通過120多公里的地下管道,幾十家化工企業的污水全部集中于一個污水處理廠,借助中水回用技術,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更讓人稱奇的是,再過幾年,中水回用項目全部完工后,整個保稅區60平方公里區域將實現污水“零排放”。【縱深】“發展經濟決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張家港作為一個新興的工業城市,全市上下卻早早就達成了這樣的共識。上世紀90年代,張家港就提出“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并創造了環境保護一把手親自抓、建設項目環保第一審批權、評先創優環保“一票否決制”等制度,被環保部譽為“張家港經驗”。在張家港,生態文明建設成為了轉型升級的具體抓手。因為牢牢堅守“三個一”,近600個能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的項目被拒之門外,其中還包括投資上百億元的超大型項目。同時,該市不斷提高環保準入門檻,大力培育生態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裝備“三駕馬車”齊頭并進,數據顯示,去年該市新興產業投入達233億元,實現產值1523億元。
盡管新興產業發展迅速,但張家港不能回避的一個現實就是,產業結構過于偏重。偏重的產業結構如何優化升級?發展循環經濟,張家港創新打出了轉型升級的一副“好牌”。
企業內部“小循環”。沙鋼集團通過實施煤氣、蒸汽、爐渣、焦化副產品和工業用水“五大循環回收利用工程”,年回收蒸汽200多萬噸,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97.2%,噸鋼耗新水僅為3.6立方米。
園區工業“中循環”。位于張家港保稅區的蘇州雙獅精細化工有限公司投資2000萬美元引進世界最先進的美國孟山都環化公司硫酸制酸技術,余熱回收率超過98%,每小時可發電5萬多千瓦時,同時其產出的硫酸、氫氣、氯氣等又能提供給園區內其他企業生產更多的化工產品,使該公司能源資源利用率提高60%,環境污染負荷降低40%,企業經濟效益增加一倍以上。
在社會層面,張家港也積極實行資源整合、變廢為寶,構筑起社會經濟“大循環”。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海南省公布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方案
記者從(海南)省住建廳獲悉,為進一步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補足城市基礎設施短板,改善人居環境質量,省住建廳制定了《海南省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方案(2018-2020年)》,自2018年至2020年在全省城市(包括縣城)進一步開展【詳細】
景德鎮: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讓城市面目一新
位于江西省東北部的景德鎮,是享譽世界的千年瓷都,有著2000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窯史、600多年的御窯史,創造了【詳細】
王文杰:哈爾濱城市森林研究看生態城市建設
最近在貴陽召開了生態峰會,提出了要建6個國家級森林城市群,200個國家級森林城市,這是到2020年的目標,現在已經有165個了,到2025年要增加到300個。在生態城市建設中樹木大有可為【詳細】
生態修復受熱捧另一面:高負債如芒在背
A股市場共30家園林及生態企業,平均負債率達到了52.39%。【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