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一座工業城市的“綠色情商”
2012-08-30 09:05:15 作者:王樂飛 來源:蘇州日報 瀏覽次數:
“龍須溝”變成市民親水走廊———
生態修復是城鄉建設的一招“妙棋”
【鏡頭】
6年前,位于張家港市中心城區的小城河還是一條又黑又臭的“墨水河”,甚至被市民開玩笑地稱為“龍須溝”。如今,這里河水清澈見底、波光粼粼,漫步在河道兩岸的市民,自豪地將其稱為“城市會客廳”。
2009年起,張家港先后投入20億元實施小城河景觀河道綜合整治工程,在生態修復中,堅持科學規劃,一期工程定位為現代風格,與緊鄰的步行街相得益彰;二期工程主打傳統元素,與相鄰的楊舍老街一脈相承。負責改造工程的負責人表示,要力爭把小城河打造成不留遺憾的精品之作?!究v深】“自然不足人工補,先天不足后天補。”在城市發展、城鄉建設中,帶著這樣一種創新的科學發展理念,張家港留下了數個經典之作。
一條高速路和一個人工湖的故事,至今提起,依然堪稱典范。修建沿江高速公路要取土,張家港人大膽創新,想出了集中取土的金點子。在支援國家建設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土地資源。隨后,張家港人又變廢為寶,把集中取土后留下的低洼地打造一個人工生態湖。如今,暨陽湖已經是一個集居住、旅游度假與商貿為一體的生態園區。異曲同工,原來位于市區的廢棄窯洼地變成了山水相依的張家港公園,梁豐生態園建成了有1500多種植物的城市“綠肺”,百里沿江灘涂建成了蘆葦搖曳的天然生態屏障。
數據顯示,目前,張家港市區綠地率達37.5%,城鎮綠化覆蓋率達45.5%。此外,通過實施村莊環境整治行動計劃,高起點、高標準對全市59個規劃布點村莊和2025個非規劃布點村莊開展整治,今年底將率先在全省實現“村莊環境整治達標率100%”的目標。
在張家港,生態修復妙招連連,同時,環境保護則是一招不讓。
張家港通過連續實施兩輪環保“333”工程,完成各類整治工程10495個,累計投資62億多元。全市122家重點水污染企業完成提標升級,81家企業完成中水回用,電力、玻璃行業全部完成脫硫治理,鋼鐵行業燒結脫硫加快推進。累計拆除燃煤鍋爐509臺,拆除磚制煙囪154根,關停磚瓦窯30座,市區二環路以內建成全國首家“清潔能源使用區”。
該市目前已有專業生活污水處理廠10座,總設計處理能力達22.7萬噸/天,實現了鎮域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全市累計新增污水管網382公里,城市生活污水收集處理率達97.5%,完成有動力、微動力等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87座,累計接納農戶3萬戶,共計10萬多人。
工廠變成“生態教育課堂”———
全民參與踐行“生態自覺”理念
【鏡頭】
今年6月,張家港市環境保護局與化工巨頭道康寧共同舉辦了“2012年責任關懷———生態公益講壇”。活動中,社區居民、學校師生、社會公眾以及35家責任關懷企業代表約120人現場參觀了道康寧張家港工廠,實地了解企業在推進責任關懷、生態文明建設和實施可持續性發展戰略等方面的特色經驗和典型做法。
“我們通過這樣的活動,共同分享道康寧公司的實踐成果,為當地的企業設立一個高的標準和要求。而我們當地的企業最終也能受到啟發,形成負責任的思維方式,并將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理念融入日常行動中。”張家港市環保局局長張平說。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
北京:數字技術立體化展現壯美中軸線
一條中軸線,撐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風景。然而,在實地探訪時,無論站在哪一個點位都無法一覽全局。實景三維系統彌補了這一遺憾,讓人們可以全方位領略中軸線的獨特神韻。記者近日獲悉,借助數字技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