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市濕地保護與生態系統修復的調研報告
三、加強城市濕地保護與建設對策措施
1、加強對濕地保護立法和宣傳造勢。(1)把加強對城市濕地保護管理的立法納入議事日程。隨著十澗湖公園建設的啟動,我們將逐步建立健全十澗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管理辦法,是有效保護濕地生態系統和實現對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所在。建立行之有效的濕地管理的經濟政策體系對保護我市國家濕地公園,促進濕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通過建立對威脅濕地生態系統活動的限制性的政策和有利于濕地資源保護活動的鼓勵性政策,協調濕地保護與區域經濟發展,并通過建立和完善法制體系,依法對濕地及其資源進行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不斷發揮濕地的綜合效益。(2)做好宣傳造勢,營造濕地及其資源有效保護的良好氛圍。濕地對維護環境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素有“綠肺”的美稱。為提高全社會人人參與保護自然環境,特別是保護濕地的意識。我們每年利用“3.12植樹節”、“世界環境日”等重大節日,通過懸掛標語、園林網站、宣傳車、散發宣傳單等形式,加強對濕地及其資源進行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進行了宣傳發動,同時對已建設的濕地項目安排園林局專業隊伍進行日常養護管理。
2、把握好濕地生態恢復保護四個要素。
根據淮南十澗湖國家城市濕地初設方案植物景觀塑造有防護密林、景觀密林、濕生林、疏林草坪、果林(經濟林)、灌木叢、陸生草地、高草濕生草灘、低草濕生草灘、水生植物群落、水稻、村域綠化、褐地改造綠化等情況,各種類型特色鮮明,相互交錯分布于園區內,在濕地建設和保護過程中,要把握好四個要素:(1)堅持以濕地生態恢復保護為主,正確處理平衡開發與保護的辯證關系在“全面保護、生態優先、合理利用、持續發展”前提下,以場地資源為基礎,以城市發展需求為導向,運用對場地最小干預的設計方法,因地制宜地進行環境的科學整治和資源的適度開發與利用,將種群源保護、資源開發、科普教育、休閑娛樂與場地特征有機結合,建設集生態功能、景觀功能、游憩功能于一體的十澗湖生態體系,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源,逐步實現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構建城市特色景觀的規劃設計目標。濕地公園的規劃、建設及管理均應以保護為主,尤其是對生態敏感區域的保護,要平衡開發與保護的關系,防止公共開放空間的過度開發,尤其是商業開發利用。濕地建設以不破壞濕地的自然良性演替為前提,以濕地生態恢復為主,引種并保護原有濕生、水生植物,營造人工生態林,逐步修復濕地生態環境,使城市濕地充分發揮其動植物棲息地和基因庫、科普教育基地、城市之肺、供養中心等特殊的功能作用,使十澗湖濕地公園在淮南市城市建設中充分發揮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2)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精心營造濕地絕佳生境鑒于十澗湖濕地的特殊條件,十澗湖濕地生態環境的修復需要經過一個長期的持續過程,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首先要求設計的科學性和專業性,要因地制宜,要符合野生動植物對濕地生態環境的需求,要能夠體現在自然濕地生態條件下通過人工引導,逐步使生物種類更加豐富,濕地生態環境趨于穩定、和諧。其次在建設與管理過程中,要注重保護原有物種和引入外來物種,精心營造不同類型的濕地景觀,展現風格各異的“亮點工程”,處理好過渡地帶的合理保護,不斷豐富生物種類,增強公園的自凈能力,使其真正成為動植物的基因庫。(3)要不斷融入低碳生態先進理念。在濕地公園的規劃設計、建設與管理中,要充分利用先進經驗和技術,融入節能環保理念、資源循環利用以及具有前瞻性的戰略生態眼光,盡量減少環境污染,做好排污減排,并在濕地植物的選擇及配置上,根據不同濕地類型,盡量考慮其結構組合的穩定性和優勢,以最大限度的促進濕地生態環境的穩定和良性循環。(4)要統籌兼顧做好濕地永續利用通過合理規劃,充分利用原生資源,正確處理斑塊、廊道、基質三者關系,積極構建合理生態網,為野生物、植物繁衍生息提供理想生境。通過科普教育,提高廣大市民在自然生境中保護物種、種群和遺傳多性性的能力,積極開展改進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通過做好生態系統的恢復、重建和環境治理,不斷實現生態、經濟與社會效率的三重優化。
3、樹立生態科學發展與和諧發展的理念。(1)把保護優先、生態恢復與合理利用有機結合起來,加強濕地管護能力建設,建立起結構合理、功能優化的濕地保護網絡體系,把核心區建成生物多樣性基因庫,緩沖區建成生態功能恢復示范區,實驗區建成生態旅游與循環經濟發展區,使濕地成為“春走芳草地,夏繞碧荷池,秋賞蘆花黃,冬觀萬鳥飛”的生態示范區。(2)加強管理與保護能力建設。加強濕地管理與保護,首先是要提高對濕地重要性的認識,樹立以保護為基礎的思想。長期以來對“濕地”不正確的認識和對“濕地利用”的片面理解,以及由此產生的錯誤的政策導向和經濟利益驅動下的短視行為,是導致濕地得不到有效保護,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能得以持續發揮的主要社會原因。因此,要實現濕地保護的總體目標,就要正確把握和處理好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關系,要樹立以保護為基礎的思想,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以嚴格保護來規范利用行為,以科學利用來鞏固保護成果,把濕地保護管理引入可持續發展道路。為了實現濕地保護的總體目標,當前要重點抓好法規、機構、科研和規劃等工作。(3)建議由市政府組織有關部門,抓緊對大、中型濕地水文、水質、生態、底質等基本情況進行詳細調查,根據功能和重要性優選出主要保護對象,完成保護對象的命名工作,并界定其保護范圍。在此基礎上,要制定濕地保護地方規范性文件,明確濕地保護部門及職責,形成責任明確、分工合理保護體系。要抓緊開展濕地保護規劃編制工作。由市政府組織有關部門牽頭開展濕地保護規劃與重要濕地功能區劃編制工作,明確提出濕地保護對策,率先開展濕地的“一對一”保護工作,并將階段性重點目標納入市政府“十二五”規劃中,確保濕地資源得到保護。要圍繞“力爭到2015年,使我市50%的自然濕地、70%的重要濕地得到有效保護,基本形成自然濕地保護網絡體系”這一基本目標,制定工程措施,通過對一系列重要區域濕地的恢復示范工程,使濕地的面積萎縮和功能退化的趨勢得到遏制;通過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示范以及監測、科研、宣教管理體系加強等方面的能力建設,全面提高我市濕地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能力與水平。通過努力,使我市濕地保護和合理利用進入良性循環,保持和最大限度地發揮濕地生態系統的各種功能和效益,實現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使其造福當代、惠及子孫。(4)要加快建立監控預警機制。強化和完善濕地生態監管的技術支持能力,保障濕地建設及保護的監管和效果,重點針對水源地、城市居民聚集地、清水通道等重點區域,建議市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建立短期應急預警及中長期戰略預警手段,建立上游河網湖蕩生態觀測站,保障國家重大科研課題按期完成。同時,組織開展濕地保護模式研究,使我市濕地保護管理工作躍上一個新臺階。(5)保證和擴大濕地面積。要本著保護優先的原則,杜絕“先建設,后保護”、“先侵占,后恢復”的不當做法,對現有濕地實行普遍保護,區分識別城鄉濕地的關鍵區域,優化配置我市的濕地資源,建立城鄉濕地保護區,形成漸進式、等級化的濕地保護與管理框架。在濕地保護中,必須高度關注已有的生態良好的濕地,如十澗湖核心保護期區,必須嚴加保護,否則,城市濕地就會成為最易人為破壞的人居環境。同時,要切實保障濕地基本用水。我市本地水資源量并不豐富,城市供水主要依賴淮河水,在濕地管理和建設過程中,要制定濕地生態與環境用水保障體制,建設調水、補水的長效機制,確保濕地不干涸。如用市政回水作濕地的補水等,確保現有濕地面積不減少。(6)要全面開展濕地原位修復。建議市政府責成有關部門牽頭,在前期對市區河道、湖泊、水庫生態修得取得初步經驗的基礎上,認真加以總結,因地制宜,對全市所有自然濕地逐步全面推行退耕(養)還澤(灘)、濕地植被恢復、物種棲息地恢復等建設,再現原有重要濕地面貌及功能。確保濕地保護、恢復與重建有序進行,確保其成為淮南構建城市競爭力和城市名片的有效途徑。要加快城市新增人工濕地建設步伐。在城市人均綠地已超過生態市標準的要求的情況下,根據城市發展的需要,應該加大人工濕地建設力度,通過保護與建設,使我市城區濕地保有率達到10%以上,同時加強建設具有自然堤岸、底質、結構的城市濕地。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
北京:數字技術立體化展現壯美中軸線
一條中軸線,撐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風景。然而,在實地探訪時,無論站在哪一個點位都無法一覽全局。實景三維系統彌補了這一遺憾,讓人們可以全方位領略中軸線的獨特神韻。記者近日獲悉,借助數字技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