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綠色建筑推進乏力 各方糾結成本分攤
“政府現在在保護落后,而企業家在放棄落后。中國的綠色建筑為什么是企業家先做,而政府落后呢?”日前,在阿拉善SEE公益機構發起的首個“中國企業綠色契約行動”的活動現場,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將綠色建筑發展的矛頭直指政府和企業不平衡的現狀。
如何評價建筑的綠色程度,即標準問題一直是中國推行綠色建筑的障礙之一。
根據2006年6月1日起開始實施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我國的綠色建筑等級由低至高分為一星級、二星級和三星級3個標準,各類建筑項目經住建部科技發展促進中心審定并頒發證書和標志后,方可稱為真正意義上的綠色建筑。這是所謂的中國“綠標”。
同時,國際認可度較高的是美國的LEED標準,但該標準是否適用于中國還存在爭議。
除標準,成本居高和獎懲措施不到位,也是中國綠色建筑推行乏力的原因之一。據業內人士計算,要達到我國的綠色建筑標準,每平方米的成本要增加5%-10%,而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財政補貼并不能覆蓋全部成本,加之國內消費者對購買綠色產品尚不積極,綠色建筑增長乏力。
“成本問題無非是綠色建筑推進速度快慢、選擇標準高低的問題,我們可以在企業、政府、社會之間找到一個平衡的方法。”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表示,“企業前期的付出肯定會多一點。但當大家認識和理解了綠色建筑的優勢之后,就會轉化為客戶承擔了。”
不過,真正在做綠色建筑的企業還是少數,大部分地產商還在等待更加明晰的政策信號。
開發商倒逼建材商做綠色?
中國綠色建筑尚處起步階段。
今年4月中旬,住建部公布的《2011年全國住房城鄉建設領域節能減排專項監督檢查建筑節能檢查情況通報》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國共有353個項目獲得了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建筑面積3488萬平方米,其中2011年當年有241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建筑面積達到2500萬平方米。江蘇、上海、廣東、浙江、北京等省市獲得綠色建筑標識項目較多,貴州、云南、海南、甘肅、內蒙古等省區尚未開展此項工作。
不過,從目前來看,我國的綠色建筑評價認證并非強制性指標,全國綠色建筑數量雖在逐年增加,推廣起來卻困難重重。而已出臺的國標也只是普及性的,標準較低,尚不具備引導性,部分企業的標準甚至高于住建部的標準。
“中國現有的綠色建筑很多通過了美國LEED認證,建筑業的行業聯盟甚至早于住建部就已經提出了中國的綠色建筑標準。”新世紀置地有限公司董事長漆洪波說,“但還是有很多地產商仍然把綠色當成一個招牌,沒有進一步想到底應該怎么做。”
“按理說,世界各國都是建筑材料商首先提出節能環保,逼著使用者用節能環保材料來促進整體環保。中國現在做得比較差,是建筑商逼著材料生產商在做。”任志強說,“假定中國買到的都是節能環保的建筑材料,那開發商做的建筑就一定是節能的,但是現在中國大量的建筑材料本身就不環保,所以還是需要政府支持。”
事實上,以美國為例,綠色理念貫穿建筑的設計、工程、建材、技術、財務管理等每個環節,LEED標準也是從建筑設計之初便對各項節能環保指標進行指導和技術檢查,而我國的三星標準僅在建筑完工后對綠色指標進行技術考核,在考核的指導性、可操作性、可量化性方面仍存爭議。
“國家放慢節奏,讓標準和經濟增長、大量落后技術的轉換相適應,因此部分企業反而走在了國家前面,這可能就是我們的發展現狀所決定的特殊情況。”談到做實綠色建筑,任志強似乎很著急,他的判斷是:若前端的建材商、后端的消費者、監管的政府部門均無積極性,中間的地產商喊綠色建筑也只是一頭熱。
此外,綠色建筑涉及面廣,設計、建材、房屋建造等全產業鏈上的標準都需進一步細化。“標準都是一步步提高的,政府需在每個環節給出制造企業具體的時間表。因此,企業和政府應該從制度上共同尋找解決方法,而不是政府一味保護落后。”任志強表示。
成本不是唯一因素
據地產界業內人士計算,要達到我國的綠色建筑標準,每平方米的成本要增加300元-600元,這也與住建部的計算(成本增加5%-10%)相符。
今年4月,財政部和住建部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實施意見》顯示,2012年,二星級綠色建筑的獎勵標準為45元/平方米(建筑面積),三星級為80元/平方米,而一星并不享受獎勵補貼。
從地方來看,上海、西安、深圳、江蘇等多個省市都出臺了針對綠色建筑的補貼政策。以上海為例,獲得二星級或三星級綠色建筑標識的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每平方米補貼60元。其中,整體裝配式住宅示范項目,對預制裝配率達到25%及以上的,每平方米補貼100元。
不過,即便如此,政府補貼仍然無法全部覆蓋支出成本,這些多出來的錢究竟應該怎樣分擔?
“綠色理想和追求利潤并不矛盾。”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在“中國企業綠色契約行動”論壇上表示,“成本問題無非是綠色建筑推進速度快慢、選擇標準高低的問題,我們可以在企業、政府、社會之間找到一個平衡的方法。”
馮侖認為,地產企業家若有發展綠色建筑的理想,可先分擔300元;政府補貼相應提高為每平米200元;隨著客戶對綠色建筑的認同,愿意自己承擔100元,三方共同努力則可逐步推開綠色建筑市場。如果經濟周期發展,客戶就會愿意承擔全部費用購買綠色住宅;若經濟周期下行,企業家承擔200元,政府補貼100元,消費者可以不出錢。
“企業前期的付出肯定會多一點。但當大家認識和理解了綠色建筑的優勢之后,就會轉化為客戶承擔了。”馮侖說。
相對于環保意識較強、房價持續走高的一線城市,活躍于二、三線城市的地產商顯然憂心更甚,綠色建筑還只是停留在概念層面,全面推行為時尚早。
“現在縣級城市的房價每平米只有三四千元,消費者對綠色建筑的認可度低,即使政府補貼200元,企業也承擔不了每平米400元的綠色成本。”河南建業集團董事長胡葆森說。“但我們知道綠色建筑是發展趨勢。”
盡管成本是綠色建筑推行不利的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因素。
“做綠色建筑一定會大幅提高成本是個誤區。” 住建部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人居委副主任開彥對本報記者分析,“綠色建筑并不是技術的堆砌,通過建筑設計本身的朝向選擇、建筑體型、遮陽、自然通風等被動式設計理念,就能夠減少照明、采暖及空調的耗能。”
“目前綠色建筑在我國的占比還很低,一星標準都不是硬性指標。在這樣的背景下,讓三、四線城市做綠色建筑不符合市場規律。”胡葆森說,“我覺得還是從一線城市開始做起,然后住建部逐漸把綠色標準定為硬性指標,這樣才能在更大范圍內做好。”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遼寧省將在2020年達到城鎮一半綠色建筑覆蓋
在沈陽建筑大學內有一座神奇的建筑【詳細】
綠色建筑≠屋頂花園,真相盡在高交會
如今,綠色建筑、節能建筑已經是全球建筑發展的大趨勢。其實早在2005年,我國已經開始推廣綠色建筑,但對于什么是綠色建筑,很多人還存在一些誤解。【詳細】
商務區博物館居民區 上海綠色建筑快速生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綠色發展理念為指引,我國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框架體系不斷完善,發展循環經濟越來越成為產業園區及企業的共識和行動;生態文明、環保觀念深入人心,綠色生活方式日益成為民眾的自覺選擇。【詳細】
深圳綠色建筑領跑全國 展現城市綠色文明
近日,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辦的兩年一屆的“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評選結果揭曉,全國共有9個項目獲評創新獎一等獎,深圳的項目占了1/3。【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