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走適合國情的低碳之路
大力提倡綠色建筑、構建生態城市是國家在“十二五”期間的工作重點。然而,卻有一些華而不實的綠色建筑成為市場中的營銷噱頭。針對這種投入巨大、難以復制推廣、后期維護成本較高的現象,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生態設計工作室主任、博士生導師栗德祥教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只有因地制宜,才是低碳建筑發展的靈魂。
因地制宜 被動優先
記者:在低碳技術的選用上應注意什么?
栗德祥:目前有一種傾向,就是你用什么我也用什么。技術是沒有高低的,只要適合當地,就是實用技術,就會有地方特征,可以避免千城一面。
另外要解決室內環境控制問題。根據不同地區、不同要求,在建筑物剖面設計上有所考慮,做到有利于采光、通風。建筑師要成為綠色建筑設計的主導,有些建筑師認為綠色建筑應該由負責暖通的人員去設計,這顯然是錯誤的,因為被動技術是建筑師的基本功。我們只有和暖通人員配合,要求他們提高空調設備的利用率,才能形成一個比較高效的結果。
記者:你認為中國低碳模式應當如何發展?
栗德祥:我認為應當把握因地制宜的靈魂,走適合國情的低碳之路,離開這一點,其他都免談。窮人和富人,有各自的幸福,但是窮人不能拿富人的辦法來打造自己的幸福。
通過自然通風、采光、圍護結構,把墻和保溫層加厚,讓外面的冷空氣進不來,里面的熱量出不去,這樣就能減少室內能耗。其中,玻璃窗的傳熱系數很高,是一個關鍵環節。因此要做多層多空腔窗,外層還可以涂低輻射膜,將太陽輻射熱量反射出去。
親切宜居 把握尺度
記者:近年來,國內出現城市綜合體熱,如何引導地方政府擯除華而不實的“高樓夢”?
栗德祥:城市綜合體本應成為低碳城市的策略之一,因為綜合體的優點在于各種功能的綜合,減少鐘擺交通。但是綜合體不一定是高的,也有像商業街那樣尺度比較適宜的綜合體。
現在城市“比個頭”的趨勢是個不良傾向,超高層有自身的問題,包括垂直交通的效率,在上班高峰期經常出現等幾部電梯都擠不上去的情形,而平時又很空,使用效率并不高。
中國人習慣和自然貼近一點,注重接地氣。特別是一些中小城市沒必要建高層,有時候反而會造成城市輪廓線的破壞。一些小城市的管理者,大多希望做所謂標志性的高層建筑。但這有時不一定標志成功,反而是失敗。
記者:綠色建筑的尺度體現在哪里?
栗德祥:一個城市要有活力、魅力,那么綠色建筑最好的形象是和鄉土建筑結合。活力通常表現在消費上,商業要發達,文化休閑要充分。城市的魅力取決于城市的輪廓線有沒有秩序,以及尺度是不是宜人、親切。
人所關注的大多集中于建筑的地面兩層。如果一定要建造高層,應該用行道樹遮擋一下,這樣城市才有魅力。當然,城市魅力要看歷史文化的沉淀是否豐厚,以及自然景觀是否優美。有了活力和魅力,人才會聚集,否則城市就是空城、死城,降低使用效率低,變成高碳城市。所以說高效也是低碳。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王文杰:哈爾濱城市森林研究看生態城市建設
最近在貴陽召開了生態峰會,提出了要建6個國家級森林城市群,200個國家級森林城市,這是到2020年的目標,現在已經有165個了,到2025年要增加到300個。在生態城市建設中樹木大有可為【詳細】
遼寧省將在2020年達到城鎮一半綠色建筑覆蓋
在沈陽建筑大學內有一座神奇的建筑【詳細】
綠色建筑≠屋頂花園,真相盡在高交會
如今,綠色建筑、節能建筑已經是全球建筑發展的大趨勢。其實早在2005年,我國已經開始推廣綠色建筑,但對于什么是綠色建筑,很多人還存在一些誤解。【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