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城市化亟須解決基建"短板"
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亟須解決的“短板”。專家認為,城市基建落后對中國及亞洲經濟發展形成嚴重制約,成為未來這些國家順利完成城市化面臨的嚴峻挑戰之一。
總部位于美國紐約的全球咨詢機構——美世咨詢公司12月3日發布了“2012美世城市基礎設施排名”。其中,新加坡位居世界第一,德國的法蘭克福和慕尼黑并列第二。躋身前100名的城市中只有17個亞洲城市。上海、北京分列第86和第93位。孟加拉國首都達卡是排名最低的亞洲城市,在221個城市中排名第205。
亞洲城市基建兩極化
這是美世咨詢公司今年首次對全球城市基礎設施進行排名。根據美世咨詢公司提供給本報記者的新聞稿,這一排名以電力、供水、電話、郵件、公共交通等指標為標準,以紐約為基準城市,對全球221個城市的基礎設施進行評級。
記者采訪的亞洲國家的專家雖然并不完全認同這一排名的依據及其計算方式,但他們普遍認為,排行反映了亞洲城市基礎建設優劣不一、兩極分化的特點。
亞洲開發銀行南亞局城市發展處處長費越告訴本報記者,目前,很多亞洲發展中國家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時期。政府普遍面臨的問題是,一方面要為現有的城市居民提供日益全面的城市基礎設施和基本服務,另一方面又要面對一個不斷快速增長的城市居民群體。同時還要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城市基礎設施和市政服務的巨大缺口。
美世咨詢公司全球員工流動業務亞太地區負責人菲里·斯坦利表示,有相當數量的亞洲城市排名位列后1/4,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較差的基礎設施和落后的公共服務。
新加坡經驗值得借鑒
新加坡城市規劃與管理研究組主任朱介鳴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新加坡能排名第一首先是政府比較強勢,其次是政府財力充足,最后是城市規模不大。新加坡是城市國家,城市比較緊湊,沒有農村地區。朱介鳴認為,中國城市與新加坡在基礎設施方面存在差距,但中國近些年來城市建設發展很快,差距不應這么大,這與排名的計算方式有關。中國城市基建的問題是,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大批農業人口進入城市,而城市基建跟不上。
朱介鳴認為,新加坡城市基建有三方面經驗值得借鑒:一是城市規劃注重長遠;二是尊重規劃,一經確定就嚴格“照章”實施,不隨意更改;三是沒有政績工程。
費越對本報記者表示,快速的城市化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巨大壓力。但這些挑戰同時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機會,包括巨額投資需求創造的就業機會。快速增長對技術、工藝和工程施工、項目管理提出了新要求。環境壓力使一些城市開始注重建設環境友好型城市的理念。如果處理得好,挑戰可以轉變為社會進步的動力和經濟發展的機遇。但如果處理不好,這些挑戰可能會造成災難性后果。成功的城市化標志著經濟發展進入了良性循環,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
亞洲開發銀行區域和可持續發展局顧問田軍也對本報記者表示,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亞洲國家尤其需要著眼長遠做好城市規劃。城市規劃并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各國都需要采取正確的發展理念,結合自身在文化、歷史上的特殊情況,選擇各自的城市化發展速度。
田軍還表示,北京建設“衛星城”是可供亞洲其他國家借鑒的經驗,即把城市中的新建筑群和老建筑群分開,把新城和老城分開。這樣,一方面保證了城市化進程的速度,另一方面也保護了傳統的文化歷史遺跡,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了傳統文化。
點 評
陳耀(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布局與區域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近10年來,中國無論大城市還是中小城鎮基礎設施的投入都是前所未有的,城市面容改善有目共睹。但同時,隨著中國城市化、工業化的快速推進,城鎮化發展也出現了城市病。這次之所以排名靠后,主要原因是:隨著城市人口的擴張,交通已趕不上人口擴張規模和交通設施增長需求;另外與其他發達城市相比,我國城市的網速還遠遠趕不上,在網絡信息社會化方面滿足不了交流的需要,硬件設備有待提高。因此,我們可以借鑒新加坡和歐美國家經驗,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人民通行素質,在文明出行的教育、文明化素養的提高上花力氣。此外,在建設宜居城市方面,不是城市越大越好,大中小規模的城市結構要控制好。建設生態型的宜居城市,要讓城市居民享受到更加舒適的生活。城市是人口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高度集中,尤其是房價的高漲給人們以巨大壓力。今后我國要多向中小城鎮發展,中小城鎮要容納更多的人口,要保持人民生活的舒適度和適當的生活節奏。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出爐
記者從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獲悉,由該研究委員會和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詳細】
特色小鎮建設:三大問題及應對之策
自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以來,形勢喜人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苗頭和認識偏差,這需要我們及時理清和調整。當前,我國特色小鎮發展存在三大問題:以招商引【詳細】
徐林:城市化是中國未來最重要結構性改革
按照維基百科的定義,城市化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結構不斷升級過程中是農業勞動力像非農產業轉移就業、農村人口向城市地區集聚居住,以及整個社會不斷適應這一變化的過程。我特別關注后面這句話,"整個社會不斷適應這一變化的過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