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關“泰順烏巖嶺發現植物新物種——浙南茜草”的論文正式入編國際權威的植物學學術雜志荷蘭《植物學》,意味著該新物種被國內外植物界承認。該論文由泰順烏巖嶺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保護處處長雷祖培撰寫,浙南茜草系他首次發現并命名。此前,他還在烏巖嶺發現了中國特有珍稀物種——崇安地蜥。
近3年來,有著天然“生物基因庫”美譽的烏巖嶺在植物種類上繼首次發現兩個浙江省新分布種越南安息香和臺灣吻蘭后,又發現了一個新種,且是全球首次由科研人員發現并命名的。目前,關于浙南茜草的藥用價值正在進一步論證中。
烏巖嶺自然保護區因和大熊貓一樣珍貴的黃腹角雉而成名,近年又因發現國家一級珍稀動物金斑喙鳳蝶而再次名聲大噪。而事實上,作為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的國際級自然保護區,烏巖嶺境內的珍稀植物資源更是不容小覷。
就在兩個月前,由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浙南—臺灣生物與生態工程研究中心、泰順烏巖嶺保護區管理局三家單位聯合建設的中國烏巖嶺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正式宣告建成,這也是我市目前首個由海峽兩岸共同建設的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目前,該基地由浙大2名研究生長期駐守烏巖嶺樣地進行樣地布置指導及研究,樣地已初具規模。
正月初七,新春上班第一天,烏巖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又迎來了杭州師范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吳玉環博導帶隊的苔草類植物研究專題組。該專題組將以烏巖嶺為基地,開展苔草研究。
烏巖嶺國家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嚴華介紹,烏巖嶺自然保護區地處北緯28°線附近,是南北植物匯流之區,加上西北面山崗阻隔,地形復雜,氣候優越,因此,植物種類豐富,區系較為復雜。雖然歷史上烏巖嶺的森林資源曾遭到幾次人為破壞。但自烏巖嶺林場成立,繼而建立烏巖嶺自然保護區,半個多世紀來,烏巖嶺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二十世紀60年代中期至今,烏巖嶺未發生過森林火災,未發生過嚴重森林病蟲害,原生植種群被完整地保存下來。
目前,烏巖嶺境內森林覆蓋率高達92.8%,植物種類占浙江省的50%以上,古老植物和珍稀植物共42種,占全省國家珍稀植物的28.57%,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珍稀植物就有南方紅豆杉、莼菜、中華水韭、伯樂樹等4種,因此被稱為天然“生物基因庫”和綠色“生態博物館”。
2011年以來,烏巖嶺大力開展野生植物調查。2011年6月,科研人員在保護區內發現浙江珍稀植物——越南安息香,屬省內首次發現;去年7月,在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里又首次發現多種珍稀植物報送國際植物學專家鑒定。
目前烏巖嶺已建成一個按照全國統一技術標準建設的9公頃森林動態樣地,完成了對每個小樣方內胸徑大于1厘米的木本植物進行種類識別、掛牌、定位、胸徑測量及第一次調查,并計算出系統參數。據不完全統計,僅9公頃的樣地內已發現木本植物190多種。
基于烏巖嶺生物多樣性研究基地的建成,烏巖嶺將在5至10年內建成總計面積達25至35公頃的森林動態樣地,長期研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等森林類型的物種多樣性,包括黃腹角雉棲息地及其動態活動,亞熱帶森林碳匯儲存量、碳匯功能及其對氣候的影響、次生林和人工林的生態恢復等科學專題,以期揭開天然“生物基因庫”的神秘面紗。
最新評論: |
中國風景園林網版權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2 WWW.www.kstxi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