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看城市化
19世紀下半葉,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德國經歷了巨大的城市化浪潮。20世紀20年代,柏林人口一度高達400萬。20世紀90年代,在“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成家生子,很多人搬到城市邊緣居住,造成城市人口流失。自2000年開始,德國出現“再城市化浪潮”。100多年來,德國城市化和再城市化歷程中累積的經驗或教訓,對今天的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具有借鑒和啟示意義。
財政調控平衡協調
地區差距不大
德國菲森新天鵝城堡一景。
“城市化是人類組織生產生活最有效的方式,能夠集中解決人們健康、教育等許多方面的基本需求,是一種可持續、生態效率極高的發展模式。”德國KSP尤根·恩格爾建筑師事務所柏林辦公處主管亞歷山大·洛豪森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德國城市化在協調地區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益經驗。
基本實現城鄉同步發展
在德國,大中小城市和農村全面協調發展、呈現出較強的同質化特征,沒有形成超級城市。
德國百萬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只有四座(柏林、漢堡、慕尼黑、法蘭克福)。慕尼黑、法蘭克福以及萊茵河谷地區,作為核心城市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海德堡、弗賴堡、曼海姆這些中小城市,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當地的中小企業發展良好,為人口就業提供了保障。人們的醫療、教育等基本需求,也可以在本地解決。在這樣的中小城市生活,有較高的生活質量。
即使在德國農村,也看不到所謂“落后”的景象。良好的道路和公共交通設施以及汽車的普及,使農村可以方便地與附近城鎮連結。在農村生活,既可以獲得城市的資源,還能享受優良的生活環境。
財政政策發揮引導作用
為了實現地區平衡發展,德國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進行調控,以不斷縮小各地發展差距。
兩德統一期間,東德經濟發展總體落后于西德。這造成了統一后東德人口大量流失,當地經濟更加不景氣。為了平衡這種發展,聯邦政府采取 “團結補貼”,收取稅率為5%的“團結稅”,每年給東部新聯邦州提供120億歐元(約合980.41億元人民幣)的補貼,一直持續至2019年。這筆補貼一方面用于舊城改造和基礎設施修建,以提升城市的生活質量和形象;另一方面,為入駐的企業提供土地、稅收、貸款等方面的優惠。在這種政策的鼓勵下,東部形成了以萊比錫、德累斯頓、魏瑪等各具特色和吸引力的城市。
各州財政平衡制度也是德國實現地區平衡發展的重要制度。該制度規定,財政收入高的州要通過財政平衡去補貼財政收入低的聯邦州。慕尼黑所在的巴伐利亞在六七十年前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州,要靠其他州補貼財政。在財政平衡制度政策扶持下,巴伐利亞現在是德國最富有的州,每年反哺其他州的財政也最多。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出爐
記者從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獲悉,由該研究委員會和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詳細】
特色小鎮建設:三大問題及應對之策
自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以來,形勢喜人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苗頭和認識偏差,這需要我們及時理清和調整。當前,我國特色小鎮發展存在三大問題:以招商引【詳細】
徐林:城市化是中國未來最重要結構性改革
按照維基百科的定義,城市化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結構不斷升級過程中是農業勞動力像非農產業轉移就業、農村人口向城市地區集聚居住,以及整個社會不斷適應這一變化的過程。我特別關注后面這句話,"整個社會不斷適應這一變化的過程"。【詳細】
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階級分析
城市化就是從以農村為主的社會,向以城市為主的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的各階層不斷重組、分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