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頂綠化當然是好事,既養眼,也環保生態,在炎炎夏日還相當于給屋子戴了頂“草帽”降溫。最近,江蘇第一高樓、南京紫峰大廈周邊部分房屋打算試點屋頂綠化。然而,記者采訪發現,這里的綠化,要種的并不是真植物,而是打算鋪人造草坪。屋頂是染綠了,但生態效果在哪里?市民及一些園林專家質疑:這和屋頂刷成綠色有什么區別?怎么能稱得上是綠化?
令人意外的是,記者調查發現,屋頂綠化用假草,這也是出新小區居民的要求。“真草想進小區屋頂,非常困難。住在頂樓的居民一般都不答應,覺得難養護、難打理,還有人擔心滲水等問題。”鼓樓區住建局相關人士吐露他們的尷尬境地。
雷人:紫峰大廈附近3處試點屋頂綠化,要鋪假草坪
昨天中午,站在紫峰大廈的72層觀光平臺俯視南京,目光所及,感受到最多的色彩,是灰色。
2011年,南京對紫峰大廈周邊的屋頂進行了一次整治出新,最初傳出的方案是要對屋頂“統一刷色”,站在高處看時,下面的屋頂形成大的色塊,這在當時引起了激烈爭議。實際實施的,是對周邊100多幢房屋進行出新,同時整治屋頂面貌。“大部分保留了灰色,少部分調整了瓦的色彩,比如紅色。”南京市物業辦相關人士告訴記者。
“我們想在鼓樓以及新街口一帶做一些屋頂綠化,”南京市物業辦副主任朱鮮榮告訴現代快報記者,但這項工作,推廣起來很困難。所以現在初步打算在鼓樓挑幾個地方試點。記者了解到,目前基本確定的有3處,都在鼓樓紫峰大廈附近。兩處是單位,分別是厚載巷的變電站和一家銀行,另外還有一處是居民小區的樓頂。如果效果好,接下來也許會進一步推廣。
昨天下午,記者來到中山北路43號小區,這是個老小區,外面搭起了腳手架,正在進行外觀出新。對于屋頂綠化工程,小區一名姓陳的大爺告訴記者,大家都知道,“之前征求了居民意見。我們覺得挺好。”
不過,陳大爺透露,這里其實并不是在屋頂上種真草,而是鋪人造草坪,“聽說就是像有些學校操場上用的那種,塑料的。”陳大爺也覺得有些奇怪:既然搞屋頂綠化,怎么不種些真的植物?
住建部門:我們是想栽真草,可居民不同意
“要是在樓頂上種草種花,以后誰來養護?我們是不會爬上去管的。還有,那么多泥土鋪在上面,對我們的房子有沒有影響?會不會滲水?”頂樓幾家住戶向記者提出一串問題,“不住這里的人,當然不需要擔心這些。”
鼓樓區住建局副局長蔡連瑞說,屋頂綠化進小區,非常困難,多年以前鼓樓就想推廣。“說起來,大家都覺得這是好事,但必須征得居民們的同意,才能實施。”所以,10多年下來,小區里的屋頂綠化也沒做成幾個。
車站東巷小區是站在紫峰大廈上能看到的最顯眼的綠色屋頂,也是極為難得的成功典范。然而,昨天記者爬到樓頂才發現,原來,這里的屋頂綠化也是真假參半。
樓頂分為兩部分,一塊大平臺與幾戶居民家相連,有樓梯可以上來。乍一看,郁郁蔥蔥的草坪很是喜人,踩上去腳感也不錯,軟軟的,又有彈性;沿著邊緣還擺了一些盆子種植了迎春花等植物。可記者蹲下來一摸:原來是高仿真的塑料草坪,周邊的迎春花等植物倒是真的。
住在頂樓的王阿姨拿著掃帚,掃掃別處飄到“草坪”上的落葉等垃圾。
“挺好看的吧,”王阿姨說,以前屋頂也是灰的,現在弄得像個簡易的小花園,綠色看著就舒服。她告訴記者,兩年前這里出新,原來是要種真草的,“我們當然不讓,真的草下了雨會滑,不安全。不好養護也不好打理。”
王阿姨指著再高出一截的另一塊樓頂,那里平時不好上去,“上面種了一些真草,去年我架了個梯子上去看過,好像還不錯,現在就不知道了。“原來上面也種了一些迎春花之類的植物,后來因為沒人管,都枯死了。”王阿姨說,她寧可選擇人造草。“長真的草下雨天一踩,全是泥,怎么辦?種在那一塊,對我們沒影響,無所謂。”
園林專家:人造草還能叫綠化?這和刷漆有什么區別?
這樣的屋頂綠化,在園林專家看來,根本不能叫綠化,“除了看起來好看,對生態有什么用處?這和刷點綠漆涂涂顏色有什么區別?”
南京林業大學一位教授聽了此事,很驚詫。他告訴記者,世界很多城市都在推廣屋頂綠化,絕不僅僅為了好看,更重要的意義在于生態。它可以緩解城市的熱島效應,還能吸收大氣污染物、增濕、滯塵、降噪,“城市中心地帶寸土寸金,可以種樹種草的地方已經越來越少,但屋頂上還有大片空地可以利用。”
有研究表示,城市建筑的屋頂綠化和立體綠化達到50%以上時就可以防止城市內澇,達到70%以上時,城市的空氣就會濕潤而潔凈。對屋頂綠化下方的住戶來說,也有更直接的好處:夏天房子里溫度起碼會降個幾攝氏度,會比以前涼快多了。“人造草坪再漂亮,再省事,會有這些效果嗎?”
相關部門:真草坪和假草坪,到底該推廣哪個?
記者了解到,真假草坪的造價,相差也非常大。據介紹,質量相當不錯的高仿真人造草坪,加上屋頂防水等在內,每平方米造價100多元,和傳統方法出新屋頂的成本差不多。有關人士介紹,這種人造草,使用壽命可達一二十年。但如果是種真的草坪,每平方米的造價兩三百元,這還不包括后期的養護成本。
“即使前面的建設投資由政府掏錢,但后面的養護費用誰來付呢?這應該也是居民不愿意的原因之一。”有園林專家分析,費用也導致屋頂綠化推廣困難。
相關部門對下一步究竟使用真草坪還是假草坪,也很茫然。有關人士向記者透露,“我們想種真植物,但推廣了這么多年,都很難進行下去。想試試人造草坪是不是比較容易讓居民接受。”試點之后,下一步怎么走?目前并不明朗。
統計顯示:南京推廣屋頂綠化十多年,進小區沒幾處
相關統計顯示,南京有近6000萬平方米的屋頂尚未被充分利用,如果全部建成“屋頂花園”,相當于增添了100座莫愁湖公園。然而,南京提倡實施屋頂綠化至今,已經有十多年,但目前只建成了一兩百處,并且絕大部分都是單位自己做的,將屋頂改造成可供員工休閑的小花園。居民區實施屋頂綠化的,寥寥無幾。
記者采訪了解到,除了需要居民點頭很難,資金也是個大問題。車站東巷及正在試點的中山北路43號,都是結合小區出新,由政府出資。
“屋頂綠化的費用全都由政府包攬,也不現實。但如果讓住戶分攤,更困難。”南京市園林局人士告訴記者,2006年前后,南京曾通過資金補貼的方式推動屋頂綠化,最多的時候,一年建設量達到5萬平方米。但近年來由于沒有經費支持,這項工程基本停滯。除了資金,他建議,政府可以出臺一些政策加以扶持,引導鼓勵一些新建小區先把屋頂綠化做起來。